|
本帖最后由 水木 于 2016-2-21 21:41 编辑
《娘的萝卜灯》
小时候过年,或者过元宵节。娘都做一些萝卜灯,摆在供桌,窗台,炕头,锅台和灯龛里,把屋里屋外打扮的灯火通明。还真有点过年过节的热乎劲和喜庆模样。
那时的偏远山区,是没有电灯的,也没有人家做得起红灯笼。所以我们的祖辈就想出了个土办法,来给家里增加一点节味儿。点什么灯,与穷富也有关系。我们从电影里看到,有钱人家都是大红灯笼高高挂;但也分得出富的不同。一般的小家碧玉,点得是棉纸糊成的灯笼,再在周遭贴上红纸,上面写上福禄等字眼,以图个吉利。这种灯笼是竹制的。大富人家那可就有讲究了,灯架至少是木头制成,外面刷上一层枣红色的老漆,古色古香。再富者有的则是用红木做成。我们那个偏僻地方,就是有钱人家,也不舍得这么破费。穷人有穷人的活法,穷人有穷人的讲究。所以过年或者在正月十五时,家家都做萝卜灯,来点亮这的简陋的院落,却也另有一番情趣。
大年三十或者正月十五这天,一上黑,娘就把灯盏里添满豆油,把灯点亮。萝卜灯的做法,是把青萝卜切成一截一截的,把里边的瓤抠空,但不能抠穿,娘叫它灯碗,是碗的模样。再用棉花搓成一根捻子,我们叫灯芯子,放在灯盏的中央,然后倒上豆油。这样,萝卜灯就做成了。娘小心的把灯点亮,灯火很小,娘叫火苗。火苗呈橘黄色,远处看去,周围还有一层灯晕,颜色比灯火要淡一些。火苗不时的跳动着,就像一个小女孩在跳舞,煞是好看。
在灯芯和火苗的结合部,还不时冒出一些豆粒,或者高粱米大小的灯花来。娘看着灯花,嘴里还念叨甚么。我就凑前去,娘就指给我看。说:“收豆子呢!,收秫秫呢!”一会谷粒大的灯花出现了,娘就又说“收谷子呢!”。娘把双手贴在胸口,可以感觉到娘是真心的,很虔诚。我也学着娘的样子,期盼希望着什么。期盼和希望会成为现实,我却是信以为真的。
娘不时用针尖挑破灯花,灯花飘纷纷在半空中飞舞,像极了一朵朵迎春花在绽放。我想,这也许就是乡村初春的模样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