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锣鼓声声震天响
走进小安定,她那浑厚庄重的历史,优秀的文化积淀无不激励着人们去奋进,尤其是那远近闻名的锣鼓,至今长盛不衰,令人附近村庄的人们啧啧称赞。
小安定村的锣鼓号,分五种段式,一曰“慢赶牛”,二曰“公鸡三点头”,三曰“对式鼓”,四曰“九龙翻身”,五曰“一捧雪”。
建国初期,原高青县旧镇公社就有四十多支锣鼓队齐聚公社驻地旧镇举办庆典活动。在占地十几亩的广场上,几十支此起彼伏地响起来。小安定的锣鼓队一开始敲的是舒缓流畅的“慢赶牛”;在“慢赶牛”的典雅清脆声中,自然过渡到轻盈爽快的“一捧雪”;一会又变成抑扬顿挫,赏心悦耳的“公鸡三点头”;那对仗工整、节奏欢快的“对式鼓”刚刚响过,那象征着群情激昂,百舸争流,万众创新的“九龙翻身”,又响彻云霄。在场的锣鼓队和观众们顿时惊呆了,锣鼓手们举在手中的鼓锤,锣棒都忘了落下,不由自主的停在了半空中。小安定村的锣鼓一停,整个会场爆发出一片雷鸣般的掌声。
那舒缓流畅的“慢赶牛”似乎把人们带到了广阔的原野上,夕阳西下,整个原野沐浴在落日的余晖中,远处大牛悠闲地低头走来,羊群似一片白云慢慢地飘过。这锣鼓声似潺潺流水,悠闲自得,轻松自如,把人们带到了对幸福对人生,对美好生活的眷恋、向往和憧憬中,人们陶醉在这忘我的境界里,又似乎是在欣赏着优美的画卷。
那既有抑扬顿挫,又清脆悦耳的“公鸡三点头”给人一种清新悦耳的感觉,它的主旋律“咚咚咚,呛呛呛”,如同黄河儿女那铿锵有力地脚步声。千百年来,为了反抗外来侵略,黄河儿女始终演奏着《黄河大合唱》,把大刀、长矛、拳头、石块、子弹投向侵略者。听到这锣鼓声,人们心中好像激荡着汹涌澎湃的黄河浪涛,耳畔回响着滔滔河水地奔腾声,“咚咚咚,呛呛呛”它在诉说着中华民族的悲壮历史,展现出黄河儿女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精神。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九龙翻身”演绎着黄河沿岸人们那追求自由,向往光明,喜庆欢乐和当家作主的喜悦,兴奋,激情。解放了,九龙翻身敲起来;谁家娶媳妇了,九龙翻身敲起来,;开业了,九龙翻身敲起来;过节了,九龙翻身敲起来。“九龙翻身”时而激昂,时而深沉,时而欢畅,人们的热烈、激情、喜悦、在锣鼓手的鼓锤上演绎得淋漓尽致。
鼓手张士青告诉我们,本村一位结婚的人家,对方其他要求不提,但娶亲时小安定的锣鼓队必须来,因为他村里人都羡慕,崇拜小安定的锣鼓队。现在,结婚的人家需要提前几个月预约,才能请到小安定村的锣鼓队。
小安定的锣鼓有着上百年的历史,以前主要是用于娶亲、祭祀、求神起雨,经过几代人的不断敲打,反复琢磨形成了不同的段式风格,通过目睹耳染,手传身教传承下来,尤其是在义和团运动,土地改革,抗日斗争宣传,解放战争时期动员参军支前运动中,参加各地的游行示威、宣传活动,起到了振奋人心,激发热情,鼓舞人心,震慑敌伪,发动群众的巨大作用。在庆祝解放,“文革”运动,小安定锣鼓队更是发挥了它独特的优势。解放前后张敦全老人是当地名副其实的一把手,他的确身手不凡,鼓艺高超,从敲鼓的架势,举捶的姿态,击鼓的力度,都可以看出他动作熟练、技艺非凡。他不仅自己鼓打得好,还手把手地教出一批优秀的锣鼓手。如后来的打鼓高手刘孔煜、张敦江等,都是他的高徒。
作为新一代小安定锣鼓队的掌门人张敦华,与他的搭档张士华、张士青、张士凯、张敦增等一起,潜心研究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小安定的锣鼓号谱,整理提高,发扬光大,为小安定的锣鼓传承无私地奉献着。
附小安定锣鼓号
刘顺昌 淄博市高青县芦湖街道办事处教育办公室退休,高级教师,大专学历,多次获市县表彰奖励。多次在省市国家刊物发表论文通讯。论文、征文多次市级刊物上发表并获奖。主要有《教育在腾飞》、《小镇办起大教育》报道、通讯、论文,小说,故事。散文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