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婷子 于 2017-11-17 22:12 编辑
家乡那一抹绿,一抹红
作者刘春梅
初春的晨,被枝丫间停落的小鸟叽喳叫醒了,沉睡了一个冬季的杨柳树,使劲浑身解数身披碧绿的小芽从沟壑不整的枝条中蹿出,占据属于它们的一席之地,在春风吹拂下左右摇摆,甚是得意,好似刚出生的娃娃睁着幼小的眼睛好奇的观望着这个世界。 远方故乡也该到了冰雪融化,鸟语花香的季节。驱车前行,道路不算拥挤的行程两个小时便回到了故乡。见过久别的母亲,落座用餐,一席话间,从母亲口中得知如今家乡真如同冬季与春季的交换,更犹如褪色的杨柳,重新披上了绿色的新衣,变化甚大,算得上旧貌换新颜。 每逢回归故乡,我都会踏上那座不高的小山,去俯瞰家乡的片片土地,去追寻记忆中故乡的变化。路遇田间的老乡,用浓重的乡音与我搭讪着,虽说我不大返乡,但那种热情让我内心感到久违的亲切。确实有种人在故乡心要永远扎在故乡土地的期望。 爬到山顶,比起往年额头多了几许汗珠,也许人过中年体质却有不同。找一席未露锋芒的小草衬托的平地,不忍落座。便在一旁静静呆站。放眼观看久违的故土,远方的田野间多出了一排排用塑料建盖的大棚,棚上还有一卷卷草苫子覆盖上面,正因为这些大棚的光临,家乡才有了巨大的变化。除去老年人、教师和医生脱不开本职工作之外,几乎家家户户都建造了大棚,由村支书带头引进了有机韭菜和有机草莓种植基地。仅用一年的时间让这个年仅收入几千元的乡村,在一眨眼功夫变成了年均几万甚至十几万的富裕村。的确是知识能代替一切说话,他用他的知识结合勤劳的实践,在村里大显身手,做村里的带头人,老百姓的话说就是我们村在他的引领下,便成了整个博山镇中的佼佼村,就这样一年一年有机韭菜、有机草莓、有机黄桃、果树认领等从乡村脱颖而出,逐渐有了村里自己的注册商标,还有了农家乐的饭荘旅店,旅游休息集一身,真不愧是有志男儿,把一方热血干撒于故乡泥土中。 慢慢溜达下山,途径老乡的草莓大棚,应邀而进,身从一角矮小的木门迈进,眼前豁然开朗,看似不大的地方里边的空间煞是喜人,暖暖的空气让人觉得有点闷,在一角放置一台蜂箱,从老乡口中得知,这是采用纯天然的有机种植草莓,蜜蜂授粉,早上起苫子,晚上盖苫子,采用光合作用,不添加任何化学肥料。老乡用勤劳的双手把泥土调成一行一行错落有致的沟壑,碧绿的圆叶一撮一撮蹲坐在泥土间,绿的有点晃眼,用手轻抚一片绿叶,下边会有一颗颗鲜翠欲滴的红红小脸在细小的枝头点缀于此,脸上的颗颗蕾遍布均匀,有点让人馋的忍不住流出哈喇子。老乡看到我看草莓如痴如醉的神情,是否把我看成望梅止渴了?便主动摘下一颗硕大的草莓递与我手间,我当时抛开一切的不好意思,直接把草莓放入口中,说实话,当时的心情真的不忍心让这嘴里的二十几个刀具把它们残忍破碎,但脑神经浮现肚里又被那种馋虫勾引着,顾不得那些了,咯吱一咬,一股香甜微酸的汁液遍布口中,哇,那香气无以言表,太好吃了。听老乡讲,每逢到了周末,周边张店、临淄、博山、周村的上班族都会携家带口来此采摘,有的旅行社也来个一日游农家乐,价格也是相当惊人,区区的几个草莓却到了三十几元一斤,非常走俏,因为它有着“有机的头衔”。我既然走进了老乡的草莓棚,还品尝了新鲜的草莓,就也尽一份老乡的义务,幸好不是周末,老乡任我在沟间左挑右选采摘着,采撷一盒自己劳动的果实,即带着自己的付出,又带着乡土的气息,恋恋不舍的回家去。 虽说时间在变,年龄在变,家乡也在变,唯有不变的是这方乡音乡土的气息,是这份永久不能忘却的亲情故土,这是远方游子的归宿,即便回城,脑海中仍然浮现,家乡那一抹绿,一抹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