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云止于水 于 2017-9-4 10:49 编辑
那一封书信的风雅
博山 李常萍
秋风起时,又是新的开始。每一天都是新的,藏在那些日复一日单调的轮回里。竟然没有发新的课本。要求他们借。第一堂课,借到书者三五人而已。我又不能一一借来与之,也不会大发雷霆叱之。
第一篇文章是沈从文先生的云南的歌会,行云流水的文字,天蓝树茂花美,鸟鸣婉转动听,山野上,山路上,村寨里对歌的声音似乎穿越了文字溢出来。而没有书,去感受却是无中生有,只得先讲文言文。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书札,蝇头小楷,或者笔走龙蛇,似山水之境的行草,只要收信人可以看出来,都好。元思何幸,因朋友分享山水雅意,也从梁时一路风云而来,在文字里流芳。若有人去看山水美景,也写文字与我描绘山容水意,此情可贵。
早已不是从前慢,车马邮都慢。再难收到一封墨迹酣畅的书信了。收信,抚摸写着自己名字的手迹,展开不知所述为何的素简,让友人的情怀在文字间缓慢铺展开的清妙,是一番享受。云中锦书,月满西楼的意境那样美妙。
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一封信,陶弘景答谢中书的信,王维在山中写给裴秀才的信,何其风雅,美景入得赏景人视线,以文字定格,传递给另一位可以共赏者,在文字里想象,还原或者再联想出更为绝色的景致。赏景,以文绘景之时,是一个人的狂欢,字里含情,写出来的文字濡染了太多作者的风格和情韵。“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天朗气清的神韵,在展读的瞬间也会拂面而来吧。“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知己,这是一个多么奢侈的词语啊,自康乐以来,只有你我或许可以欣赏着山川之美,读之,心底该是怎样的默然欢喜。一朵云和一朵云碰撞,是因为相同的高度,高山流水是因为懂得和欣赏,灵魂处在同一高度。“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仿佛随着你的步履,涉水而过,看月色清明,水中潋滟。寒寺古钟,舂米之声。这样丰富的事物、色泽和音响。从字面上浮起来,传过来,心神俱醉了。你若来,就两人对酌,直到我醉欲眠,无需言语,自会心领神会。
经常看到四季霞光拍的风景,有花,有山水,有雪,有云海。池上,那静美浑然的风光滋养了她,襟怀坦荡,乐山乐水。虽素未谋面,但心生景仰。下大雪了,他们就相互邀约去鲁山看雪,一行人在落雪纷纷中,登山之顶峰,将稍纵即逝的美景拍下来,编辑成文图并茂的图文,朋友圈中与人分享。是啊,能够在花开雪落,雾起云生时,唤你去看的人,必是精神共振的人,不拘泥于生活的单调,而过得花团锦簇,风生云起,真好。
而我,无人可唤取一起看花,登临,自然山水,花鸟草木便成了知己。想起阿桑的歌:“我一个人吃饭旅行到处走走停停,也一个人看书写信自己对话谈心”,略带沧桑而不乏柔美磁性的声音,似乎是在梦呓,传达出深入骨髓的寂寞味道。“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我是不孤单的,有案头山水,地上文章呢。
没有书,没关系,在黑板上,我用几分钟,行云流水地用正楷写下了这144个字的山水游记,把一封信札呈现在孩子们面前,面对眼前的风景,可以奇文共赏析了。朗朗书声,深情诵读。把沉醉、闲适,赞叹,清雅深沉之情融入美读中,和学生们同乐乐了。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一一展开画卷,你听,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你看,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月色和日光映出的画面,清心洗尘,山水之间,风日洒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