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情缘
桓台巩同英
--
------ 庆贺“与文字牵手”三周年 有事没事时,好总结总结自己。朴实无华,多少还有点文化。经历坎坷,却不愿沉沦。积极进取,不安于现状。做事不够圆活,多少还有点人缘。自小对文化知识心存敬畏,对文字有莫名的亲切感。这得感谢父母给我起了个好名字"文化"。嘻嘻嘻! 六岁时,母爱残缺,我和弟弟跟随当治安的父亲,在马踏湖破旧的渔屋子里艰难度日,在纵横交错的河道里乘着小溜子四处巡察。少年不知愁滋味,逮鱼摸虾抠螃蟹,小河道里“扎猛子”,芦苇荡里捉迷藏,成了我们夏秋天的必修课。“映日荷花别样红”,“争渡,争渡,惊起一滩白鹭”,后来读起来竟是那么亲切。 在月色如水的晚上,在渔屋子旁边的小石桥上,不识几个字的父亲,绘声绘色地给我们讲着杨家将、岳飞传、隋唐演义、三国演义的故事,还有他年轻时行军打仗的故事。幼小的我,如饥似渴地听着,展开了无尽的想象,对读书识字产生了无限的向往。 “上学读书,跳出农门”,是父亲对我们的心愿。背起书包的第一天,我就暗暗发誓,好好学习,用心读书!自己没钱买书,到邻家玩耍时,只要看到她家有书,小心翼翼地借来,只看得天黑了,小伙伴们都走了,才恋恋不舍地放下书回家。后来,我的作文多次被语文老师当范文在班上读。记忆最深的是,八年级时,语文老师动情地读着《我的母亲》一文,同学们被感动着,向我投来了羡慕敬佩的目光。我激动的心情不言而喻,自此有了一个作家梦。
1985年考入桓台一中,欣慰的是,可以在校图书馆里和县文化馆借到许多书,解决了没钱买书的问题。高考失利,回乡村教书,失落、不甘心、挫败感持续了很多年。书,成了我的亲密好友,为我艰难困苦的生活增添了许多色彩。我每周骑车四十里,到县文化馆看书。考上大学的咏梅家里有很多书,她会送我许多书,我如获至宝。 通过读书,我看到了外面精彩的世界,触摸到别人的内心世界,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在困顿压抑的岁月里,书中的人物也让我感受到了无穷的力量。我不断摘书中优美隽永的语句,记下一些所感所想。许多日记本一直保存至今,偶尔拿出来读读,回顾青春岁月的迷茫困惑,回忆同学之间的纯真友谊,遂感慨万千,不由会心一笑。但我从未想到,会与文学沾上边儿;从未想到,我的文章能变成铅字。这得感谢我的两位恩师和诸位文友。 打开记忆的闸门,回到2006年。已接近不惑之年的我,生活的压力,事业的不顺,感觉行走在社会边缘,在心头老萦绕着一个问题: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活着的意义何在?在朋友那里看报纸,偶然拜读了魏玉庚老师写了一篇父亲大归的文章——《一束灵魂的光芒》,心里震动很大。哎呀!我们马踏湖还有这么好的文章,还有这么有思想有见地的作者?!当时真想马上见见他。 那是2007年春天的一个下午,虽略有寒意,路边的杨柳已泛出新绿。在一位小姑娘的热心引荐下,我终于见到了魏玉庚老师。 心怀忐忑,鼓足勇气,敲响了魏老师办公室的门。随着一声“请进”,门开了。皮肤白皙,面容清瘦,精神矍铄的魏老师出现在我面前。落座以后,手里捧着魏老师端上的一杯热茶,心也变得暖暖的。他悲悯善意的目光,诚恳睿智的话语,让我忘却了初来的拘谨,敞开心扉谈起我的经历、苦恼、困惑..... “通过咱们的谈话,我觉得你是一个燃点很高的人,你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身处困境,不甘沉沦,我也是社会边缘人,我也有着许多困惑.....写写吧,你坎坷的经历写出来就是一部很好的小说!”我们交流了很多,很多,我的心情一下子豁然开朗!时间过得真快!告别时,细心的魏老师不忘给我带上他的有关马踏湖的作品。 之后几年,魏老师一直鼓励我写一点东西,我的确有此想法。机缘巧合!2014年暑假,魏老师举办了一个作文辅导讲座。受他之邀,我带学生参加了这次活动。正赶上《马踏湖》杂志主编巩同慈老师来我校采稿,我决定和学生一起写写。 首先,我写了一篇纪念姥娘的文章--《留在心灵深处的记忆》。这是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写作。同慈老师察觉我信心不足,对我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写出真情实感最有力量。”第一稿很快完成,先给魏老师看,他对我进行了表扬:“引起了我的共鸣,作品很好。引起人们震撼的文章,才称为精品文章,你还需要精雕细琢,争取打造成精品。”我信心倍增,写着写着超过了4000字。我沾沾自喜地拿给魏老师看,他却毫不客气地指出了文章存在的问题,说“这篇文章该减肥了.....”狠狠地给我泼了一盆冷水。我带着我的小狗在外面转到很晚,想了想,魏老师说得对,回来马上进行修改。为了让作品成精品,我修改了一二十遍。60多岁的魏老师百忙之中抽时间一字一句为我批阅,帮我修改了10多遍!同慈老师也不断给我提出中肯的意见。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留在心灵深处的记忆》--我姥娘一根银针救治了许多小婴儿的故事,终于发表在《鲁中晨报》上。自己的处女作,变成铅字,我真高兴啊!这里面也浸透着两位老师的心血啊! 紧接着,我又写了《父亲,我心中的河 》。父亲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退伍老兵,多少年来,一直想展现他这个老兵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苦于表达能力太差,几次搁笔,望天长叹。他是我最亲近的人,也是最平凡的人,但往往在这些最草根的人身上见到真感动和厚重。积蓄的情感借文字宣泄出来,我释然了,对突然离世老父亲的愧疚感也减轻了许多。
《父亲,我心中的河》在“中国梦 桓台情”和"谁不说俺家乡好"的征文活动中,均获得优秀奖,并发表在《马踏湖》杂志上。此文在淄博“新聊斋论坛”上点击率达到两万多次。在八一建军节之际,这篇文章上了中国文学论坛“今日头条”。老父亲的故事感动了许多人,他们纷纷留言。我为父亲击鼓而歌的心愿,终于得以实现。
2014年年底,用了一周的时间,哭着完成《老胡同的故事》一万多字的初稿。自邻居家的发小宁宁生病以来,就很想写点什么。他去世4年了,一直不敢提笔。40多年的心路历程,写起来心里很痛很痛!写作过程中,一直沉浸在一种悲沧情绪中,不能自拨。写完后出乎意料,竟然完全释怀了。 “ 远亲不如近邻”,那种最朴素的乡俗乡情,我感触很深。我家里最困难时,邻里本家出手相帮。父辈们那种最淳朴最善良的关系,父亲沉默老实背后的隐忍与苦痛,母亲善良聪明而英年早逝,大姐因劳累过度撇下一儿一女而去,小伙伴们纯真无邪的友谊,都是我想表达的!这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草根人物,一代又一代,散发着人性的光辉。 与文字"牵手"三年了,写作上可谓收获多多。没想到,无心中撒下的网,竟捕获了许多“鱼”;无意抡起的竹竿,竟打下了许多'枣儿"。《姐娘 ,你在天堂还好吗》、《踏寻父辈的足迹》、《老胡同的故事》、《兰花悠然送芬芳》等十几篇文章,在中国文学论坛被评为精华文章。几篇短文陆续发表在市地报刊杂志上。更可喜可贺的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我的学生也在山东省旅游局举办的“谁不说俺家乡好”征文活动中,获二等奖和优秀奖!可谓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强! 在两位老师无私的帮助下,自我感觉进步很大。我的文字很朴实无华,没什么特色,对此魏老师做出了肯定回答:“你的文字是从心里流淌出来的,以情见长。” 我能写出点东西来,得力于两位老师到位的引导点拨、不断的鼓励。遇到这两位生命中的良师益友,真是三生有幸!在写作的道路上,他们扶我上马,走了一程又一程,使我少走了很多弯路,得以迅速地成长。 这三年时间里,我知道了什么叫推敲、灵感、欲罢不能、废寝忘食、呕心沥血、昼思夜想、黔驴技穷等等。写点真东西,好折磨人啊!苦乐相伴,我惊喜地发现在文学方面我还有那么点小潜力!以前对作家们总是仰视,现在虽还是仰视,但仰得脖子不那么疼了,嘻嘻嘻! 我的同学、同事、学生、同乡,文友,陆续加入到我的空间,听着我絮絮叨叨地啦那年那月的家长里短、某月某日的所闻所感,快乐着我的欢乐,悲伤着我的悲伤。《哎,我的亲娘》在我们当地庄里乡亲中转发传播,引发了他们的强烈共鸣与无限感慨,老同学、老学生、老朋友纷纷留言点赞。生于马踏湖,长于马踏湖,能得到父老乡亲的认可,比拿到大奖还高兴。我高兴地忘乎所以,有些飘飘然不知所以然,写得更起劲了。 以文会友,以文结缘。有些文友,我不知道他的真实姓名,更不知他的模样,只觉得心与心很近很近。这得说说宁静海浪。他是中国文学论坛散文版的一位版主,大约30出头的小伙子,已是文坛老将。对初入文坛的我,有很多精彩到位的点评,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我继续写下去的信心。
由于有着相似的身世、经历、文章风格,在论坛上,我们交流颇多。虽然我长他十几岁,虽然远隔千里从未谋面,我一直视他为文坛上的一位良师益友。遇到这样一位好文友,真是一种幸运。
2015年元旦前夕,援藏的海浪突然生病了。感冒加上高原反应,年轻的他病重入院,后来得知他昏迷48小时才苏醒过来。那时他突然失联,文坛上,QQ上不见他发任何文章,不见他的任何消息。我几乎天天浏览他的QQ,但QQ灯一直黑着。这个小伙子怎么了?到底怎么了?这几个月,牵挂、疑问一直萦绕着我,如云雾,挥之不去,如石头,压在心底!
一直祈盼海浪的灯能再次亮起!我专门为他写了一篇《好人平安,好人心安》。4月8号晚,终于看到了海浪的QQ灯又亮起。如释重负,云消雾散,我终于得到了他平安的消息! 现在我们继续在文学方面交流着,我说:“我的文字是实际上一种自我救赎。”海浪说:“这正是你文章的灵魂!其实,在病中我背着母亲和医生,偷偷地看你的文章,这在精神上给我了我很大的动力!我看了你几篇文字,《父亲,我心中的河》,《老胡同的故事》,《唉!我的亲娘》。说实在的,你的文字有了一个质的飞跃,这一点真的很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