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宋庆法 于 2017-12-18 21:46 编辑
试数窗间九九图
临淄 宋庆法
每天手指轻轻一捻,翻过一页的台历上,留下一枚枚指纹钤印,没有鲜红的色彩,似有,若无,是心血和汗水的结合体,黏贴在每一页上,把过去摞起来塞进历史档案。翻着翻着,不经意间,农历十一月初五这个日子,只隔几层纸的厚度了,隐约透过纸背,在眼前渐渐清晰。
忽而想到民间流传的画九,类似于窗花,是冬闲时人们的一项雅事,现在已经近乎绝迹,难以觅其踪影。画九,具体说来,是从冬至这天起,用很原始的方法画一枝素梅,枝上报喜鸟注视着九朵梅花,每朵梅花九个花瓣,共八十一瓣,代表“数九”的八十一天,每朵花代表一个“九”,每瓣代表一天,每过一天就用红颜色涂满一瓣,染完九瓣,等于过完一个“九”,九朵染尽,说明出“九”在即,九尽春深。也有不用色染,直接在花瓣上用文字和符号注明当日阴晴雨雪。不知道竺可桢先生是否也画过九。
至少是在北方,把冬至看作一个重大节日是有原因的。北方主要是汉族劳动人民,当时御寒保暖条件较简陋缺乏,寒冬被视为威胁与惩罚,对天寒地冻生恐惧感,觉得冬季莫名奇妙漫长,为挨过酷寒,遂发明以数九等方法消遣,用以打发时间,缓解寒冬威胁下出现的心理危机。
想象一下当时画面,户外寒风怒号,旷野白雪皑皑,屋内炉火正红,一家人围坐在热炕头上,巧妇飞针走线,小儿们蹦上跳下嬉戏,男主人鼻梁上架副老花镜,日日涂描梅花瓣数九,谁能说不是一种逍遥境界?
网络作协圈里有位叫“寒塘”的先生说:“商代以前的人物事迹都没有考古佐证,甲骨文是目前我们所知的最早文字,嫦娥飞奔月球的传说,是殷商时代以前。”
秦皇汉武的老老老爷爷时代,应该可以了吧,口口流传说周代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
我的老天爷,恐怕那时的人没有老花眼和近视眼,眼镜还不是时尚,要不然,光跌落的眼镜片也铺满一地。“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也就是说,人们最初过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一年的到来。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后来春节期间的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也往往出现在冬至。
现在的节假日,把“冬至”排除在外实在痛惜,“克己复礼”是一种逆潮流,流淌的水一去不复返,浪潮回音,叙说着这样的往事:“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这一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用现在的意识看,“冬至”只是代表一个季节符号,一个不停歇的钟摆,“铛铛铛”的钟鸣是提示语。
悟道的方式有多种,脑袋上的蓬发从指缝滑脱,鬓际白发明明白白告诉你,人生周期到达了“冬至”这一站点,从此进入有霜期,不管你愿不愿意,也不管你的喜怒哀乐,时间都是用秒来计算,有些人拿着计算器,换算出哪些人一生活了多少秒,又换算出最长寿的人能活多少秒。服了。
相约一个“九”吧,九碟九碗“花九件”。只是,窗上有树画九的梅花,人生里也有一树画九梅花,需要每个人去填充,桓伊的《梅花三弄》惊艳了多少人,相信只要认真充实,何愁人生这树画九梅花不会精彩纷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