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文学云作家报云朵儿
注册申诉:xianchangbao@126.com云朵儿云朵儿
查看: 2056|回复: 1

【纳凉笔会】青山绿水纳凉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7-21 16:04: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纳凉笔会】青山绿水纳凉时
临淄  杜山如水

“祝融南来鞭火龙,火旗焰焰烧天红。日轮当午凝不去,万国如在洪炉中”。 这几天气温快突破四十度了,雨水又多,大都体会到唐诗中烘炉的感觉了。现在问三岁小孩怎样才凉快?开空调,答案简单明了。可四十年前的纳凉,才算丰富多彩又趣味多多。

最安全的就是钻洞纳凉,在村南荆山和凤凰镇的鞍部,历经岁月的雨水冲刷出两条十几米深,数千米长的大沟,黄土陡峭,直立如壁,很有黄土高坡的样子。沟内槐树、杨树、构树、柿子树,林林总总,茂密如盖,在昼犹昏。沟底茜草、龙葵、拉拉蔓,野葡萄,缠缠绕绕,郁郁成茵。在土壁四五米高处,洞口幽然。都不甚大,一米多宽,高一米六七。沿着山谷,曲曲折折,洞洞相连。听老人说叫黄巢洞,是唐朝躲避战乱时挖的,抗日时也住过八路、村民。现在成了我们纳凉、玩耍的天堂。先到生产队偷些苹果、西红柿、黄瓜等,再躲进洞里,边吃边玩,任松涛轻抚、谷风呼啸。最好的是六门子洞,连环相套,气流通畅,如孙悟空的洞天福地。

“夏日多炎热,临池憩午凉”,再就是下湾跳水了。5000多人的大村,有六七个大水湾,大多三四米深,近百米宽。那些年雨水大,窑寨门湾,宋家湾,道士沟湾都水波荡漾,常常站在边上高处往下跳,不是比赛谁的水花小,而是看看谁激起的水花大。“猪王”同学两眼一闭,双腿用力猛蹬,身子横着就出去了。双臀撞水,浪花2米,每每第一名,胆小的只敢在边上练练狗刨,捏着鼻子出出没,凉快了也就上来了。下湾的好处是离得家近,缺点是水质发浑,泛起淤泥脏兮兮的,呛嘴里很恶心。若是不在教室午睡,偷偷下湾,老师用指尖轻划过你胳膊,立马出来白道道。这是判断你是否下水的铁律,什么解释也是白搭。大扫帚上的竹子条,打手心还是抽屁股,或者直接来几个“肉乎饼(扇耳光)”,全看老师心情了。当打的身上火辣辣时,也就会感到心里凄凉凉的了。“雨滋槐叶翠,风过莲花香”,要想下清水,享受高品质纳凉,就要到村东乌河玩跳水了。乌河从矮槐树发源,穿过路家庄,绕过愚公山、东齐村扬水站,经上河头,从六天务奔桓台而去。这些地名处都是跳水、游泳的好地方,从桥上、岸边高地、斜生大树上,任意跳就看你胆量大小了。扬水站是人工发电场,水势大,河道宽,两侧泉水涌出,清澈见底,还凉丝丝地带甜头,可以直接掬饮。河两旁岸柳成行,芦苇成阵。翠鸟野鸭不是掠过水面,青蛙鸣蝉轮番歌唱。绿水扎(水藻,我们叫扎草)褐水扎左右流之,鸡毛扎柳叶扎上下芼之。很容易从藻上捉住小白虾小青蟹,在河水里冲一冲,直接生吃,我们叫“生吃螃蟹活吃虾,掉进河里淹不煞”。生吃的不少,可每年都有淹死的。多是几个村的孩子,二三十人,脱得赤条条的,排队站在青石板大桥上,鱼贯跳水。直到傍晚上岸穿衣后,才发现还有一条短裤没人穿。原来有个叫“老水生”的,由于挨个跳水,气息没有调整好,入水一瞬正好吸气,水一下吸入,灌满肺部,人直接沉底,随水飘远。两天后打捞上来,已经泡的没人样了,极是恐怖,吓得老长时间没敢去那里下水。如果没有溺亡,他今年也五十出头了......

淹死孩子后,家长盯得紧,下不得湾游不得河,再想乘凉,就只好上树下井了。一般都是到庄南柿子行里,找个杈丫大的,爬上去,往后斜躺,垂着两腿,在习习谷风里,睡个午觉。小我一级的“三猴子”,人如其名,三根筋挑着个大脑袋,馋窝子大深深,看似弱不禁风,可爬树比猴子还快。他家有棵老榆树,十几米高,五个大树杈围得树冠华盖一般。三猴子拿块一米多长,三十公分宽的木板,往树杈一放,用草绳绑住两端,躺下就睡。离地七八米高,好几家房子、天井看的清清楚楚,难为了那些在家晒盆水,偷偷洗澡的老娘们了。延上风大时,左右摇得厉害,急的他娘杀猪般叫,拍着屁股直跺脚,三猴子装睡就是不下来。他还用梃杆子(高粱上部细长部分),绣花针插个“T”型小架子,把“瞎创”或者“铜雀郎”(金龟子系列)用针定在两头,一飞时拉着梃子杆团团转,却总也飞不出去,自命曰“土风扇”。显然在那个除了蒲扇,连个吊扇也少有的年代,风扇就像遥远的梦。我打小就胖,上不得树,没福气享受高空纳凉,下井避暑却是常有的事。

老家天井南侧,挖了一个七八米深的旱井,储存地瓜种、萝卜等,俗名地瓜井子。井口盘了三四层青砖,盖个破席子,井壁凿了左右两行小窝窝,供人上下。我个高腿长,脚尖踩牢下边2个窝窝,双手板住上边2个,一步步往下倒。下边又凉又潮,井壁都布满晶莹水珠,用手电一照,象水晶宫般闪闪发亮。潮气大又发闷,是不能长久待在下边的,浑身戒了汗,就赶紧爬上来。老是担心黑洞洞的前面,藏着妖怪。到一九八四年春,公社改成乡政府,包产到户的农民也比以前富了,不少家庭常买啤酒喝了。我叔叔在供销社上班,购物方便,又爱喝几口。便找个绵槐筐子,装上啤酒,吊在井内。拿上来喝,很凉又没那么“炸牙”,特爽口。有时也吊几个西瓜,切开来吃一块,透心的凉爽还格外甜。现在地瓜井子都填平了,家家有冰箱了,还是感觉井筒里拿上来的口感更好。

到了八七年,我到乡政府上班了,月工资46.5元,凑87元,买了一台“金刚石”牌吊扇,25元买了“华生”牌台扇,家里的蒲扇才绝了迹,这几年挂机、柜机又代替了风扇,纳凉成了户内蜗居了。除了农村老人茶余饭后,还见到几个摇蒲扇的,小孩子连这种扇子叫什么,也不知道了。

也许生活好了,就该忘掉那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可越来越能回忆儿时纳凉的事了,也常想在习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号召下,家乡还会恢复到儿时模样的......

 楼主| 发表于 2018-7-21 16:05:16 | 显示全部楼层
3年前注册,发了2篇,现在直接忘记怎么发帖了。网站也没个说明。试试吧?发错了请版主见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文学云(文学现场西湖版):华语网络文学创作云

文学新生态【西湖IP大会论坛现场】网生迭代 为I而生

网络作家版权保护中心

侵权违法投诉电话:13 175 114 117

|云朵儿|Literature Cloud Forum |《云朵儿》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