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台 张连勋
前几天群里有文友发出通知,说周六在新华书店渔洋文化公益讲堂,有桓台名家王敏发老师讲民俗文化。在去年暑期里,我听过王老师的写作课,觉得受益非浅,王老师这次讲民俗文化,我放下手头的繁杂事,也得去听听讲座,必竟机会难得。
周六上午,浅秋的天虽然凉爽,却阴的乌蒙蒙的,天气预报说有中到大雨。为了不被雨淋,我带上雨披提早赶到了书店。书店门前已有几十个人都在等侯,还有很多家长带着上小学的孩子也来听讲座,让孩子沐浴在文化和书香里成长,我真的佩服这些明智的家长们。
“悠悠岁月马车桥”王老师的讲座先从二千五百年前的孔子从临淄逃离时,过狄水马车陷入河中的故事开始,讲马桥镇的来厉。又从鲁仲连蹈海化冰山,讲鲁仲连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的高风亮节和浩然正气。讲古代对联联姻的故事和流风余韵话桓台。特别是将春节、元宵节、春龙节、清明节、端午节、半年节、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十月朔、冬至、腊八节、小年和初夕,这些桓台人过的节日,将它与外地不同的习俗一一道来,聆听起来,真是有它的特点。
特别是王老师讲的桓台乡音动乡情,地地道的桓台方言。如:借就—凑活的意思。敛活—拾掇、收拾。窄古—不宽敞。欢气—高兴、快乐。黏住—粥。理汰—邋遢。老时届(间)—时间长的意思。次毛—差劲。草机—耍赖。操蛋—坏。夹杠—固执,一根筋。贼摩—思考的意思,等等。
我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在桓台这片土地上,因受气候、经济、历史文化、生活习惯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勤劳的桓台人,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这就是传统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随着城镇化步伐的推进,使很多民俗文化消失在高科技里,我们有义务有责任将它们记忆并传承。
王老师讲座吸引着我,时间过的真快,眼看中午饭了。今天是个好日子,朋友的儿子大婚,尽管微信上一遍遍地催我去喝喜酒,我还是坚持把课听完。吃喜宴、喝喜酒、参加婚礼,我将又融入到一场桓台的婚俗文化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