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云止于水 于 2018-10-29 13:07 编辑
那些美好事物,从未辜负
博山 云止于水
考场里静悄悄的,只听见“沙沙沙”书写的声音,清晨的近十点的阳光在窗户上晃动着,窗外的树木琳琅,有一株紫薇花满树都是紫粉的花朵,他就坐在窗户边上,上扬的嘴角蕴着淡淡笑意,似闲庭信步。
作文题目在刚发下试卷来时,他已经看了一遍,是给材料作文: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本大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心灵之书”,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对作家的观点加以评说。那时,他额头的汗还没有散尽。
他一路骑单车而来,父母早已经下地干活去了。到了一中的考点,门外水泄不通,全是送孩子来高考的家长和一脸娇宠的考生。只有他,一个人,一件纯白的棉布T恤,一个帆布包,走过人海,脑海中全是父母期待的眼神,还有晨光里弯腰劳作的剪影,母亲鬓角的银发和父亲粗糙的手掌。踩下的每一步都是那么安心,他甚至不羡慕那些擦身而过的豪车,还有些心疼那些满脸焦急的陪考者。忽然有一种单骑走千里的自信和豪壮。
铃声响过之后,开始答题。一路很顺利,那些文字似乎是可亲可近的草木,是那些深夜里摩挲,反复品读的文字,一路是旖旎的风光,很是惬意。等到写作文时,思路早已经理好了,胸有成竹的感觉很美。书,无论有字,无字,还是心灵,十几年的生活,他感受得太多。小小年纪就已经开始学着做饭。放学后,找好柴草,把水壶灌满水,坐在炉子边,开始点火烧水,炉灶里发出“噼里啪啦”的声音,袅袅的蓝烟带着草木的清香散出来。这些年,他一直很享受这样的上课,捧一本书,安静地读着,不知不觉水烧开了,灌满暖瓶,然后把一个小铝锅添上半锅水,继续看书,水沸腾了,把玉米面在水瓢里搅拌均匀了,倒入锅中,一边用勺子搅动,看一个个翻滚的浪头,慢慢变得粘稠起来。
暮色四合时,父母迈着沉重的脚步回家了。他喜欢看他们慈爱的目光,疲倦中满足的眼神。他们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民,只能靠土地养活一家人。他周末会和父母一起上坡,看那些青草一样的谷子,慢慢长高,秀出谷穗,最初是高高朝向天空的,他想:夜晚,它们会看到最浩瀚的天空;清晨,会吸到最晶莹的露珠。每一缕清风,每一道阳光,还有深深藏在地下的根系,都会互相交错融入到每一个脉络中去。
无数的夜晚,万籁俱寂,他房间的灯还亮着。因为在同学中人缘好,他们都愿意借书给他看,尤其是初二以后。他的每一个夜晚,都是在和书本的对话中度过的。他沉浸在太白豪迈奔放、清新飘逸、行云流水的诗句里;他在杜子美的沉郁顿挫里,感受民生的疾苦,“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比起茅屋被 秋风吹破的诗人,他觉得这一室安暖足够美好。他跟余秋雨一起去三峡,去敦煌,去道士塔,感受大好河山的无限壮美,文化的飘零和无奈。他在龙应台的文字中感受到深沉的爱恋,对父母对孩子寄予无限的热爱和期待,什么是父母子女一场……
他的父母没法给他这些,只是默默地像是田地里的庄稼,而他感觉到那些不曾用语言表达的爱,那么深厚,他都可以在日常生活里懂得。
作文写完了,他重新读了一遍,遒劲而不失秀雅的潇洒字体,每一处文字都觉得恰到好处。他检查了一遍,感觉没有不妥了,起身交卷。前面几个考生的作文,有的居然才写了一半,拿着笔,冥思苦想的样子。他轻轻地走出考场。
转眼,半个月过去了。从西餐厅打工回到学校,老师面满含笑地把通知书交给他,是北京大学,那个他神往的校园。他向老师深深鞠躬,然后离开。他觉得自己就像那谷子,因为迎风沐浴,月华阳光,那些美好的事物,从未曾辜负,才有了他的自信和美好。
夜晚,他梦见在未名湖畔,湖光塔影中,他靠在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下,看一本《百年孤独》,清晨的阳光洒在他的头发上,闪烁着光芒。湖中,满是荷花盛开,亭亭净植,香远益清,他觉得自己像是一朵初开的饱满的荷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