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涛声依旧也 于 2019-1-10 16:35 编辑
按辈起名好,奇缘大上海
周村李孔涛
古城李家是名门望族,在周村及邹平这一带,家喻户晓。
我的名字是按辈分起的,据父母讲,找人算卦,我五行缺水,这可怎么办?父母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为此,我娘专门找了本村一个最有文化的,一个叫孔琳的老侄子想办法,他了解情况后说:婶子,你放心,不着急,这事好办,缺啥补啥吗,“七巧今年太不巧, 银河隔岸水浩涛。” {1}涛这个字好,缺水问题都解决了。
从此,我的名字就出世了,至今我娘说起此事,仍对老侄子感激不尽。
日月如梭,光阴似箭,1980年的春天悄然来到了。
那年我在企业跑业务,我和本单位的张师傅到上海出差,住进了站前旅馆{那个年代宾馆极少,吃饭要粮票等}。
不到8点,我俩就走出了旅馆。
无巧不成书,在茫茫人海的大上海,竟碰上了一个老乡,张师傅惊讶的张大了嘴。
“杨师傅,是你吗?”
那人忙说:“是小张呀”
俩人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谈兴正浓,把我晾在了一边。
一岁年纪,一岁心,姜还是老的辣。杨师傅指着我问:“这是谁?”。
“对不起,忘了介绍” ,张师傅连连道歉。
“这是杨师傅,鲁东乐器厂的;他叫李孔涛,俺们一块的。”。
张师傅忙着给我们介绍。
虽然都是周村老乡,但我和他不认识。
“杨师傅,您好”。
“你好”。我们热情握手。
“你叫啥了?”
我愣了一下,忙回答:“李孔涛”。
“ 奥,李孔涛,李孔军......” 杨师傅念念有词。
“你认识李孔军吗?”
“不认识。”我如实回答。
“奥,在我房间里有一个叫李孔军的”。
“他是哪里的?”我接着问。
“肥城的。”
肥城的?我重复着。
在家时,多次听我父说过,我的叔叔在肥城,有一大家子人。但我没有去过,更没有见过。我忙说:“我的叔叔在肥城,有我的叔伯兄弟,都是孔字辈的。
“是吗?”杨师傅反问道。
我急忙给杨师傅说:“您能否,带我去看看?”
“行!我带你去。” 杨师傅果然是一个热心的人,对他的好感油然而生。
杨师傅就住在上海站附近,我们步行一会就到了。
他推开了房间的门,“请”。
一个身体魁梧的人正在房间里。
“我介绍一下,这是李孔军”,杨师傅面带笑容。
杨师傅又指着我:“这是李孔涛,我周村的老乡......”
我俩都一脸茫然,礼貌似地握了握手。房间里弥漫着一种令人尴尬的气氛。我因先知道他是肥城的,率先打破了僵局。
“你好,我叔叔就在肥城矿务局,叫李述远。”
李孔军闻之,眼睛顿时瞪大了。
“那是我父亲呀。”我俩的手握得紧紧地。
“我叔叔、婶婶可好”。
“好。我大爷、大娘都挺好吧。”
他问我答,此起彼伏,房间里弥漫着一种令人舒服和谐的气氛。
我俩的手紧紧握住不放;我俩的心更紧紧贴在了一起。
杨师傅、张师傅相对一视,露出来了会心的笑容。
南方的春天比北方来得早,这天的上海更是温暖人心。
我俩非常感谢两位师傅的牵线搭桥,中午我们在一块吃饭;饭后我俩又到上海照相馆合影留念,留下一段奇缘佳话。
老乡杨师傅的话语重心长,让我记忆犹新:你们父母都有眼光,有远见,按辈分起名好。否则,别说在大上海见面,就在周村见面也难。
备注:{1} 详见续范亭《西安家眷不来阴历七七有感》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