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沂荷芝兰 于 2019-1-13 10:00 编辑
小棉袄大情怀
沂源/王佳兰
整个冬天我宅在家里,由着一个理由生成慵懒,就是冬天冷不想出门。其实,自从知道了手工缝制小棉袄的去处,心里便不减那份热情,总想起一种“暖”搁置在心里。
当脚步刚刚迈进2019年,瑞雪还不曾融化,一行人便来到了石桥镇大泉村,一个被评为省级森林宜居的乡村。经过大泉桥和不枯得泉水池,走一段上坡的水泥路,不远处便是村里的民俗展览馆和乡村记忆馆。石屋、石墙、石板路,给乡村增添了几分宁静,尽显了乡村里的自然和古朴。
心仪了许多日子的花棉袄就在民俗展览馆里面,走进石板垒砌的院子里,我像走进了石头的世界,铺满石头的地面上,那背阴的石墙根下还有残留的雪。不用问我便猜到,眼前的石屋里一定是我此行的目的地。进屋便被暖意包裹,我被挂满屋的棉服惊艳到,那些花朵开满了这个手工缝制车间。门外是寒冷的冬天,门内像是一下子走进了姹紫嫣红的春天。做好的棉服挂满了屋子,款式从婴儿到成人,各种花色鲜艳夺目,优雅贵气。突然就想,若穿一件在身上,既祥和又喜庆,就像我们红红火火的日子。这个刚刚成立不久的手工缝制车间像一沐春风,使得乡村里的冬天充满了暖暖的情怀和蓬勃的希望。
看到正在做着活儿的老人们,完全颠覆了我来时路上的想象,沂源小棉袄的称谓一定是心灵手巧的宝妈们缝制出来的。不曾想过,是由十几位阿姨级别的老人们一针一线缝制出了这份美好。我好奇,心想着,怎么没有年轻人来做这活儿。听棉服厂负责人介绍,现在的年轻人没几个人会做针线活了,而且又是从祖辈传承下来的要经过几道工序才能完成的棉衣。这些老人平均年龄都在六十岁以上,家庭条件和身体情况都各有不同,都是做了大半辈子的针线活,能召集起这些心灵手巧,眼视力又好的阿姨们也是费了一番工夫。和蔼可亲的阿姨们并没有因为我们的到来影响到她们手里做着的活,看着阿姨们认真做活的样子,我突然想到了我的妈妈为我缝制棉衣的样子,一针一线倾注了满满的爱,浓浓的情。拿起一件棉衣放在我的脸颊,柔软温暖,像妈妈的手轻抚。细嗅,似乎有棉絮淡淡的一缕香,是从沃土田园中飘来,浸注了一份别样情在身体里。更有妈妈爱的味道。
欣赏着一件件做工精良打着盘扣的棉服,像欣赏一件艺术品。那份精致和细密的针脚,让人很难想象是六七十岁阿姨们的作品。棉服上那些不着痕迹的针脚,像阿姨们在岁月里藏起的秘密,不泄露,你将无法窥视。只有她们手中缝制的棉服里是细细密密的暖爱。看着棉服上无痕迹的针脚,真的很佩服阿姨们的眼力劲。做了几十年的针线活儿,也许她们并没有想到,老了老了还能有地方展示自己的手艺,能坐在这里一针一线及其认真的缝着一件件棉衣,犹如缝制着一件艺术品。每一件都是她们填满暖爱的作品。
洁白柔软的棉花,像一片片云被均匀铺在桌面上,被盛开的花瓣包裹。其实,那些花布的前世便是像云一样轻柔棉花的化身。即使经历了岁月沧桑,经历了日琢月磨的痛和等待,等这一世融为一体后,带给人们的暖才是这花棉袄恰好的美丽。这个新生的纯手工缝制棉服车间,就像开在冬天里的花,在山清水秀的大泉村会蓬勃绽放,温暖生活中的我们。随着手工缝制棉服的发展,他们会根据市场需求,在不失传统棉服的原有基础上会在花色、款式上加入一些时尚新元素,让年轻人更容易接受。也希望有更多年轻人加入进来,给这一传统工艺注入新的活力。为了让传统的手工缝制能够传承下去,棉服厂的负责人在准备将此项申报沂源非遗。正如他说:不是担忧卖不出去,而是担忧没人再能做出传统的手工缝制棉袄。而他所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效益,更是乡村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守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