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文学云作家报云朵儿
注册申诉:xianchangbao@126.com云朵儿云朵儿
查看: 1668|回复: 2

父母的小卖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2-27 21:38: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晴儿麦田晴朗 于 2019-2-27 21:54 编辑

父母的小卖部
张店  钟耕发

早些年,因为生计,父母曾在村里开了很多年小卖部。除了种好庄稼地,闲暇时间打理小卖部,依靠微薄的营业利润贴补家用,维持生计。

(一)

父亲年轻的时候,多年负责给村里的供销社拉货。这样的美差派给父亲,一则是看中父亲诚实、勤快、能吃苦,二则是大队里对我们这个困难家庭的照顾――可以多挣些工分。说家庭困难,当时是人口多劳力少――我们六个孩子多未成年,一个二大爷(父亲的二哥)双目失明,整劳力只有父亲和母亲,困难可想而知。

多年给供销社拉货的经历,使得父亲对于货物(主要是农村生活用品)的批零差价有了了解。后来供销社没有了,政策允许的时候,父母便开了一个小卖部,有营业执照呢。

我家有前后两位宅子。前面的宅子在东西南北两条大街的交叉口,南面斜对着村里的学校。小卖部利用了一大间南屋,在南墙上开了一个窗户,正对大街,作为营业窗口。窗户上安了雨搭,主要是遮阴遮雨,方便顾客,同时也是防护。

多年以后,弟弟成家了,住在前面的宅子,父母搬到了后面的老宅子住。这老宅子只靠了南北街,经营区位远不如前面的宅子,但迫于生计的父母,还是在靠街的房子东山墙上开了窗户,又把小卖部开起来了。这一开,又是十几年。


(二)

小卖部便利了那个时期村民们的日常生活,同时也折射着那个时代农民生活的艰辛。

早些年,交通不便,称盐打油的,村民都是到供销社去。没有了供销社后,父母的小卖部正好填补了需求。虽说是小卖部,商品却也是比较丰富的,有酱油醋、食盐、酒水、香烟、火柴、豆腐乳、瓜子、花生米、针头线脑、洗化用品、学习用品、小零食等等,夏季会有冰糕、汽水,过年时会有鞭炮、烧纸。

每当学校课间或是放学后,便有许多小学生围到小卖部窗口来买东西。买的多数都是吃的。而本子、铅笔、橡皮等学习用品,大多是上学时来买。平日里,有时会有儿童站在窗户跟前,长时间地往里看,看看这个,看看那个,却终究没有买什么,甚至都不好意思说话。那是家长没有给钱,而孩子一定眼馋,只好这样干巴巴地看看啊!

常有村民拿一个碗来买豆腐乳,一般人家一次只买一块――不舍得多买也没有钱多买。有的会恳求给舀上一些汤――这汤虽没有豆腐乳好吃,在那个年代也算是美味了。

后来,日子有了好转,常有村民来买葵瓜子,一般每次也只舍得买一把,也就毛数钱吧。这样的买卖时间长了,那杆小秤的秤杆儿在毛数钱的瓜子份量那里,磨出了一道浅浅的凹痕。这杆小秤至今还在,已经成为一个念想。

那时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虽说也放鞭炮,但多是简单地放上一两支,多了是不舍得的。父亲也对我们说:“少放点儿,有点儿响声就行。都说是嘲(傻)的放鞭,精的听声呢!”其实,这是穷日子里父亲的无奈啊!除了吃穿住用,好像一切都是不必要的。那时畅销一种很小的鞭炮――牡丹红炮,湖南出产的,质量很好,包装也漂亮,衬着红艳艳的牡丹花。一个小小扁扁的盒子,里面是很小的那种鞭炮,每个鞭炮节子也就火柴杆儿粗细、半根火柴杆的长短,编在一起。一盒里有四小编,一编约有二十个鞭炮节子。村里的孩子们买了去,都是拆成一个一个的鞭炮节子,一个一个地燃放。即便这样,也是半天才放一个,拿在手里真是宝贝似的。是呢,有很多孩子是没有的――大人不给买。

(三)

小卖部的小本买卖,透着父母的精打细算,也透着父母的许多无奈。到县城去进货,更是辛苦多多。

再怎么控制,家里吃的用的,许多还是小卖部的。如此一来,到需要进货的时候,往往没有足够的钱。父亲把几天卖的钱数了一遍又一遍,唉声叹气:“唉!这才几十块钱,起不着多少货啊!”然后跟母亲盘算来盘算去,根据货品短缺状况,决定先去少进点儿货,有时是两捆啤酒、一捆白酒、一袋葵瓜子,以及一些零碎东西,有时是些别的。

二姐忆起时说:“记得每次进货父亲总是嫌钱少而不高兴,母亲经常因为这个而数落父亲。因为我回家比较频,父亲经常问:‘耕莲子有钱吗?’母亲就说:‘别老是问孩子要钱,她也是有家有口的,不能老是带着钱!’唉!反正年前我发了粮食钱就抓紧送过去帮父亲进货。唉!一大家人的生计实在是不容易啊!”

父亲进货是到十几里外的县城批发街,骑一辆大金鹿自行车,后座上放一个垛篓。可了装,这个垛篓能装多少啊!而事实上常常装不满――没有足够的钱周转啊!我的外甥女曾记得,有次进货,垛篓里一边是进的货,一边是小小的她。偶尔进货进得多,满满一垛篓――往往是有酱油醋和酒水,有一百多或二百斤重。父亲骑到大门口,下车小心地掌握着平衡推到屋门口。我们儿女看到赶忙上前,帮着稳住车子,用力往后拖抬,把撑子撑起来,然后帮着卸货。

农忙的时候,父母下地干活,小卖部多是由小妹照看。现在想来,有些事小妹记忆犹深:“记得父亲焊了两个铁架子,自行车后座两边各挂一个,每个可放五十斤重的塑料桶,一边酱油一边醋,后座上面再放其它货物。有时放得多了,摇摇晃晃很重,父亲只能从前边大梁处把腿绕过去骑。有次进货,车上放了一些货,父亲又去批发店里拿别的,结果车子被偷车贼骑上就跑!父亲看见了就赶紧追,边追边喊:嗨,那是我的车子啊!那人不听,拼命蹬车,父亲就拼命追,但父亲没有车子跑得快,就在无望的情况下,突然前面房子里出来一个人,摆手截住了偷车贼。贼丢下车子跑了。父亲千恩万谢。回家和娘说,娘说得拿上东西去好好感谢人家。事后再去上货却怎么也想不起好人在哪里了。”


(四)

经营小卖部,最闹心的是欠账且久而不还,还有遭遇假钱。

有几个家庭困难的人家,也有几个光棍汉,总爱赊账。有的连续赊好几次,而每次来买东西时,父亲总是客气地提醒前头还欠着呢,却不好意思不赊给人家。本来小本经营,遇上这么几起赊账的,资金周转就成了问题。

平时赊账也就罢了,到了年底,是该还账的时候吧?其实不然。每到年底,总有五六家的欠账,需得多次催讨。父母都是通情达理的人,也接济过村里几户很穷的人家,觉得年关里上门讨债也是挺难为情的,但家里的日子同样艰难,不讨是不行的。父亲便跟母亲反复掂量,看看先去哪家要账,哪家暂时缓一缓。就这样,父亲一户一户地去催,有的上门催上两三次,终究还是有人还不上。现在想来,都是被穷日子逼的呀!

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百姓的日子普遍好过了,村里的小卖部也多了起来:村子东边有了一家,西边有了一家,南边也有了一家。可村里几乎没有流动人口,消费只是村民而已。因此,父母的小卖部生意日渐式微。加之,有那么些年,假钱也常常流进村里坑害百姓。父母对于假钱的识别能力不强,好多次被人用假钱买了东西去,过后才发现钱是假的。而假钱往往是50、100面额的大钞。父母懊恼不已。为了减轻父母的烦恼,我们做儿女的常常偷偷地往父亲放钱的抽屉里放下一二百元,有时用真钱把父亲手里的疑似假钱换走。

一次100元的假钱买卖,就会让小卖部十天半月的有限利润打水漂。本来生意也少多了,父母年龄也大了,日子也好起来了,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于是,我们做儿女的劝说父母,把小卖部干脆关了,不干了。有些陈账(其实钱也不多)也不要了。那一年,好像是2008年。


(五)

诚实善良的父母,虽说开了那么多年小卖部,却还是老实巴交的庄户人家,保留着农民的纯朴,没有沾染一点商人的奸滑气――他们从心底里憎恶这种人。经营小卖部,父母养成的,是勤俭持家、精打细算,是诚信为人、童叟无欺,是节衣缩食、让全家尽量吃饱穿暖。我们兄弟姊妹六个,父母都供着上了学,上到高中毕业,还有两个考上了大学。贫穷年代,这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啊!起早贪黑,风里来雨里去,都是常态啊!母亲的腰早早就弯了,常常佝偻着身子劳作;上了岁数的父亲,骨瘦如柴,胳膊伸不直――应该是经年累月地推小推车累出的吧。父母的一生,大半辈子都是吃苦受累、在贫穷中度过的。想想就心痛。

有小卖部的时候,日子紧巴巴的;没有了小卖部,日子倒一年年好起来。是社会发展了,国家富裕了。

父母的小卖部,曾是那些年全家生活的依靠,饱含着父母的辛酸啊!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如今,小卖部甚至老房子都没了,父母也不在了,但勤俭持家、吃苦耐劳、与人为善的家风传了下来,刻进了我们儿女的生命里。


发表于 2019-3-3 02:05:16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好的文章,仔仔细细的读完,恭恭敬敬的回帖,因为这个小卖部折射出了那个贫穷年的艰辛,也记述了父亲和母亲为了生活的操劳,还反映出了父亲一生淳朴善良的品德,更体现出了这样的家风的传承,是一种做人做事的宝贵精神财富。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3-23 17:19:54 | 显示全部楼层
深山樵夫 发表于 2019-3-3 02:05
非常好的文章,仔仔细细的读完,恭恭敬敬的回帖,因为这个小卖部折射出了那个贫穷年的艰辛,也记述了父亲和 ...

深谢樵夫老师知心鼓励!是想如您所说去写,只恐笔力不到、词不达意啊。父母操劳一生,相继离世,我等儿女只能在回忆里跟父母一起生活了。让父母在文字里重生,又何尝不是别样的行孝呢!带着樵夫老师的鼓励,我会继续下去,更多呈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文学云(文学现场西湖版):华语网络文学创作云

文学新生态【西湖IP大会论坛现场】网生迭代 为I而生

网络作家版权保护中心

侵权违法投诉电话:13 175 114 117

|云朵儿|Literature Cloud Forum |《云朵儿》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