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月二 炒蝎豆
张店 大街北平
农历“二月二”在中国民间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节日,大约从唐朝开始人们就有了过“二月二”的习俗。
农谚有“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都露头”之说。是因“二月二”处在惊蛰前后,那些冬眠的百虫开始苏醒。此时气温慢慢回升,雨水逐渐增加,麦苗渐渐返青。“二月二日新雨晴,草牙菜甲一时生。”农闲了一冬的人们,开始修整农具准备下地劳作了。好雨知时节,春雨贵如油,人们期盼龙王抬头,呼云唤雨、风调雨顺,迎来一年的五谷丰登,所以又有“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之谚语,寄托了人们祁龙赐福的心愿。
“二月二”各地有不同的习俗。沈榜《宛署杂记》记载:“宛人呼二月二为龙抬头,乡民用灰自门外委婉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明《帝京景物略》中说:“二月二曰,龙抬头。煎元旦,祭余饼,熏床炕。曰,熏虫儿----”。记载之中二月二习俗可略见一斑。而在这些习俗中,给我们留下最深记忆的,就是炒蝎豆了。“二月二龙抬头,家家锅里嘣豆豆,惊醒龙王早升腾,行云降雨保丰收。”这首民谣让我们不由得想起了那家家户户炒蝎豆的场景,闻到了那炒蝎豆的四溢飘香。
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吃”对人们有着巨大的诱惑力,凡是与吃有关联的节,大家格外喜欢,孩子们更是期盼。过完春节和元宵节,迎来的第一个节日,就是最受孩子们期待的“二月二”了。那香酥的炒蝎豆、脆甜的炒面琪,让孩子们天天瓣着手指,盼算着“二月二”快快到来。———“姥娘,哪天炒蝎豆啊?”我一天好几次的询问着姥娘,姥娘总是说:快了、快了,到时让你吃个够。
离“二月二”还有一个多星期,在我们的不断催促下,姥娘就开始进行“炒蝎豆”的前期准备了。先用盐水浸泡豆子,然后将浸泡过的豆子放到自然环境下风晒几天,直到干透。那时,豆子还是满珍贵的。人们的基本口粮都不够,豆子是低产作物,生产队都不愿种植,只是少量栽种一些,作为副食品分给村民。每户也分不了多少豆子,平时用于换油吃,过春节出个豆腐等,到“二月二”也就剩不下太多的豆子了。姥娘就用地瓜面或玉米面等擀制成面琪与豆子一起炒着吃。所以,说是炒蝎豆,其实炒的更多的是面琪子。
当豆子、面琪晾晒的差不多时,姥娘就让我们去背江土。在村北十几里远处,有一条小河,不知什么原因,在村庄周边的十几条河中,唯有这条河床是灰白色的极细的沙土,当地人称之为“江土”。每到二月二炒蝎豆之时,周边村庄的人们都来这里挖取江土,用于炒豆。在江土中炒豆子和面琪,受热均匀,炒不糊炒不焦,炒好后,用面箩一筛,干干净净一点也不牙碜。所以人们都用此法来炒蝎豆。去河边背江土的基本都是我们这些十来岁的孩子,背着十几斤的江土,赶十几里的路程,虽然很辛苦,想到那香脆可口的炒蝎豆,我们欢欢喜喜并不觉着累。
到了二月二这天,姥娘开始炒蝎豆了。我们都围到锅灶前帮着忙活。有的拉风匣、有的往炉灶里添柴火,这个找铲子,那个拿箩筛。先将江土倒入锅中,加热到一定程度,再将豆子和面琪倒入锅中不断的翻炒。不一会,锅里响起了噼噼啪啪的声音,一阵阵豆香扑鼻而来。我急不可耐从锅里抓起一把,吹去浮土,嚼在嘴中,咔吧咔吧,又香又脆。“炒好了,炒好了,快出锅吧。”我们急切的催促着姥娘。姥娘用箩筛将炒好的豆子面琪筛干净,我们争抢着每人抓上几把装进口袋里,蹦蹦跳跳去找小伙伴们玩。谝能着自家炒豆的花样,与小伙伴们相互交换着吃,比比谁放的屁响(炒豆吃多了易放屁),唱着二月二的民谣“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二月二,龙抬头,吃炒豆,理新头。”----
如今,人们在家里炒蝎豆的几乎没有了。超市商场各种口味的炒豆、炒面琪还有爆米花应有尽有,买来食之,十分方便。那“二月二龙抬头,家家锅里嘣豆豆。”的情景已成为了历史。不过,每到二月二,我都会想起“炒蝎豆”给我们的童年带来的期盼和欢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