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宋庆法 于 2019-4-20 10:12 编辑
石板上的黄鹿井 临淄 宋庆法
昨夜的梦挺有意思,整场情景全部与写文有关。不知哪路大神出的鬼主意,教我把文拆开来跳跃着写,也就是说先写奇数段落,再写偶数段落,然后呢,将两篇文如同两手的十指叉一块,才组成完整的一篇。这是故意折腾我,还是折腾读者,梦境里没有交代清楚。
那日去青州采风回来,原打算用日记体方式写出来,沉寂几日才有时间动手。夜里当键盘侠,兀兀秃秃勉强凑了前半部分,又隔段时间想补全后半部分,因脑子里空落落的,上衣和下衣用补丁连缀起来,也不伦不类,再说采风的去处是两个相距较远的地儿,时间段分着上午和下午,便自我安慰,当成两个文来写凑篇目。
之前,组织者告知下午是去一个叫黄鹿井的古村落,我是第一次听说这个名字。赶早赴集合地点,司机爱打听事儿,问今天去的地方,我从微信里查了查,告诉他说是南部山区的黄鹿井。可能他已去过,一边扶着方向盘,一边说:“黄鹿井那地方挺好,很值得一看。”
在青州古城,已经消耗了多半时间,眼看着日头一点一点要坠进山窝,估计黄鹿井是去不成了。
青州同行倒显得沉住气,调度车辆不急不慌,在山路上左盘右转,赶在黄昏前到达黄鹿井。过桥时,看到沟底有一汪寂静的水湾,大概是一条季节河;迎面的民宅,从外貌上观察,当是近些年的建筑,与想象中青砖黛瓦的古村落大相径庭。
好在进村不远,当街一株古槐,挂着两盏红灯笼,算是进入眼帘的古物,忙不迭对着夕阳拍了张逆光照。路边木制的指示牌上,横七竖八的箭头,标识着古村落内的去往方向,原来是村外围的民宅误导了思路。
古村落的大街小巷,多是就地取材,用石头铺的路面,不是上崖就是下坡,且坑洼不平,若踏上一块光滑的石板,要小心了,稍不注意的话就会滑倒,家家户户的院落也几乎是用石头垒砌成。
一边走,一边观察这独特的古村貌,很自然想到平凹先生《清涧的石板》中的描述。此时,倒真的希望天即刻黑下来,就我们一行人在街上溜达,听听静夜里,鞋底与石板敲出的节拍声,摸摸石板可否还如白天的那般光滑,敲一敲,可否会发出金声玉振的曼妙,凑成堆开个井台会,昂头看看青蓝蓝的夜空,可否就是大石板变得,眨眼的星星是谁镶上去的宝钻呢。
在沟边,看到一个貌似井口的地方,小心往下瞅瞅,看不见水,疑是一眼枯井,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黄鹿井?
同去的青州文学界老前辈冯振汉说:“这不是井,是收集雨水的水窖。山里人对水非常珍惜,不会浪费上天的恩赐,收集的雨水,可供人畜饮用。”
古时此地居民视水如生命,饮水需到很远的沟底河里去挑,因是季节河,到了冬春河床干涸。若逢大旱,村民取水需到十几里外的仁河去挑,来回一趟要大半天的工夫。
有一天,一村民正挑一担水回来,遇一白发老者,领一头黄鹿,老者向挑水人作揖,讨要水让鹿喝,淳朴善良的山民想都没想,便放下水桶让其饮用,渴极的黄鹿一口气饮掉了一桶水,这位村民并无半句怨言。老者说:“黄鹿饮你一桶水,在此还你一口井。”
说完,用手中拐杖在放水桶处用力一戳,一眼清泉汨汨流出,村民捧一口,清甜甘冽,待村民回身拜谢,老者、黄鹿已不知所踪。这就是村名的来历,古井还在,旁边的那尊石像,意料中应是那个白发老者的化身。
我们上下进出参观院落,木牌上的文字介绍说,村子里出过大大小小不少的地方名人,举人、秀才朝朝可见,保留的约长、文举、武举故居基本是原貌,被岁月侵蚀的破败不堪,这些不属意外;意外的是,有两处将军宅、烈士宅,同样风雨摇坠的样子深感惋惜。
新修的关帝庙却气派得多,柱联刻着“山势西回犹顾汉,水声东下欲吞吴”。口气不小。
要返程了,一个疑惑冒出来,在山区,这样的村落不算小,可见到的村民却没有游客多。问一位兜售特产的大嫂,她说:“很多人已在城里买了房子,住在村里的大部分是老人。”
写到这里,我不敢再往下揣度古村的未来,把刘老先生的《石头城》请出来做结束语吧,“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