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赵正祥 于 2019-4-23 12:20 编辑
送亡灵(修改稿)
周村 赵正祥
一九六八年冬天,苏三老爷因病去世了。这里所说的苏三老爷,是我爹的同乡,我爹叫他苏三叔,我自然称他苏三老爷(1)。其实苏三老爷比我爹也大不了十岁,但是按辈份我爹得称他苏三叔,当年我爹为了躲避抓壮丁,从家乡逃到周村,就是这个苏三叔收留了他。几十年来我爹感恩不尽。
周村解放后,我爹和苏三老爷放下了洋车,都加入了搬运公司,两人成了同事,大事小事我爹都去和苏三老爷帮忙。
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开始,苏三老爷因历史问题,被扣上一坏分子的帽子,经常被批斗,在单位上抬不起头来,心情很陏闷。时间长了患上了肝炎,最后发展成肝硬化,于六八年腊月治疗无效死亡(2)。当时苏三老爷家,只有一个七八岁的姑娘。其妻也身体不好。
叶落归根,单位上要派人把苏三老爷的遗体送回老家莱芜,当时没有可选的交通工具,只能用地排车拉。可这件事派到谁头上谁也不愿意去。我爹知道后,主动申请要去送苏三老爷。
在一个冰天雪地的早上,我爹叫上另一位老乡方叔,拿上干粮和咸菜,带上一水壶水,拉着苏三老爷的遗体上路了……
经过翻山越岭,来到了青石关,青石关地势险要,古称“瓮口道”,现称“关沟”,是夹在群山之间通往青石关门的小路。这条不足几公里的夹谷,两侧山峰苍翠,壁如刀削,接近关门处,是关沟最狭窄、最难走的地方,两边峭壁雄峙,山势呈“V”型,最窄处不足两米,过去只能通行一辆木轮车,一旦堵塞,两三天不能通行。关北沟青石板谷坡上留有当年独轮车的辙沟,深达15-20厘米。据当地老人言,当年来往的车子排成长队,若是“闹了关沟”,谁也不让谁,一等就好几天。
蒲松龄曾在诗中描写到:“身在瓮盎中,仰看飞鸟渡。南山北山云,干株万株树。但见山中人,不见山中路。樵者指以柯,扪萝自兹去。勾曲上层霄,马蹄无稳步。 忽然闻犬吠,烟火数家聚。挽辔眺来处,茫茫积翠雾”。这时天上飘起雪花,我爹和方叔吃了点干粮,想喝水,一看水壶,水已冻成了块。我爹看了看天,拉起了车,方叔在后面拥,向青石关爬去……
走了一天一夜,第二天傍晚,来到村东头一条大沙河前。这条河宽有百十来米,平时水很少,深度也就到脚腕子。可今天的水特别大,深处能到膝盖,原来在河中埔的石板,也看不到了,河边只有一层薄薄冰。方叔急的直挠头:这可咋办?!眼看就要到家了,遇上了拦路虎。我爹二话没说,挽起裤腿说:"方老弟,你上车上去,我拉着你过河"。由于这是条泥沙河,河床宽水流不算太急,但河底凹凸不平,泥沙多的地方有一米多深。我爹沿着原来一米多宽的石板桥,从水上慢慢的拉车走着,即怕车翻了,又怕河水淹湿了棺木,方叔在车上用手电筒照着路,深一脚浅一脚的向前坚难的走着。
就这祥淌着冰冷刺骨的水过了河,终于把苏三老爷送到了家……
我爹也因此落下了腿疼的毛病。可是得到了苏三老爷家人的夸奖,村里的老乡也都竖起大母指,夸够爷们!讲议气,好人!
我爹心里也得到了安慰。我长大后,每次回老家,碰见苏三老爷的侄子,总是拉着我的手说:当年多亏了你爹把俺三叔拉回来,俺一辈子也忘不了啊!
我爹平时经常教导我说:人要知恩图报,不要忘了人家对你的好。今天回想起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注:: (1)在莱芜爹的爹(或爹的长辈)称里老爷。娘的爹称外老爷,简称姥爷。
(2)当时我太小不记得具体时间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