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云止于水 于 2019-5-10 10:06 编辑
浅浅,这种感觉真好
——读《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有感
博山 云止于水
那日,读到几篇写肖培东语文教学的文字。就从网上选了此书,周四下单。周五回淄川,书已到。为了凑单,还买了收藏已久的《无声告白》和《恋情的终结》。
饭后。关好门,将电视机的声音隔绝。打开台灯,三本书,居然想到没想就读起《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来》。本来周末,可以闲情逸致,随心所欲了,专业的书籍,还是放在上班时间吧。
把这本书捧在手中,一是因为它的封面。两端是洁白的,中间黑色的底版上,一朵含苞欲放的莲花。随手翻看,却被每一堂课所吸引。说是浅浅,却是触摸到文本的内涵。肖培东老师的课是不掺杂质的真正的语文课,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语文教坛,坚守着一个清晰的目标:提高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他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指向这一各目标。巧妙地把思想、情感、情趣的熏陶感染有机地统一在一个生动活泼的语言教育过程中。每个教学过程都有大量的朗读,各种各样的读。真正做到了披文以入情,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学会听说读写。和文本和作者达到了文字的对话、交流和碰撞,生成了诗意和悲天悯人的情怀,熏染学生对一朵花每一个鸟巢都怦然心动的情怀,既有哲学思考,也有美育,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和学生一起在文字里徜徉,真好。
作者肖培东老师说:“我想浅浅地教语文,甚至教成你们心里的肤浅,我相信,浅到心里的文字,纯净的堆积起来,就是高度。我想浅浅地教语文,甚至教成你们眼里的低矮,我相信,矮到能扎根的思想,真切凝聚起来,就是厚度”。我想,这立意中的诗意,正是语文教学的要求之一。我带着这样的思绪进入“浅浅”之中,拜读了他的16篇课堂实录。
我是真的喜欢。感谢遇到。感谢自己看到这本书的名字之后就果断选择。一本专业书,竟在周五的晚上带给我夏日泉水般的清心之用。教一篇文言文,绝不和一般的课不一样,没有枯燥无味的整理文言虚词和实词,而是在文意的展开中,在感受古人的情怀时,随时加以解决。如教学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老师先和学生一起读了文中较难读词,看一下意思。就从题目能不能改成“西山宴游记”,与其说柳宗元在游西山,不如说柳宗元()西山,在括号里填上一个表示情感动态的词语,来表达你对柳宗元游西山的理解,到对比两种游的“游--醉--知--归”到柳宗元能归西山吗?一共是四个环节,深入文本,在用心揣摩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读,体会,和学生对话,最终引领学生真正触摸到柳宗元的西山和柳宗元的人格,以及他思想上的痛苦和愁闷。
“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我也一遍遍读起来,一种邈远阔大与天地合的感觉,想着急于摆脱惴栗的柳宗元,想着那高傲孤立的秀美西山,闭上眼浮云从身边飞过,心凝形释。原本空灵飘忽的情感,真实可感起来。
对于诗歌的教学,我们也常常有所困惑,学生无法入情。《论语》有言:“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是孔子对诗、礼、乐三者作用的论述,其意思是一个人的修养,开始于学诗,自立于学礼,完成于学乐。正是因孔子的重视,各方乐曲组成了今天的《诗三百》,在他之后,《楚辞》源自南方民歌,而诗可以唱,词也可以谱曲,甚至归类于散文的汉赋都需韵律之求来增加它的节奏之美。于是,在无数次战乱烟火后,诗词的曲谱失传,造成了我们今天学习诗词的一个重大难题——怎样让学生了解诗词是唱出来的。
首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肖老师的导入吧。
师:这节课一起来学习一首词,韦庄的《菩萨蛮》。大家说说看,学诗歌最好的方法是什么?
生:读。
师:读,一个字,最朴素的,又是最关键最实用的学习方法。那我们开始读读这首词。第一遍读,请同学们轻声地朗读,菩萨蛮,轻声地,预备起。
就是这样,肖老师一向都是这样。——没有华丽的开篇,如春风化雨般,浅浅地引导学生于文中,可是其意味并不浅薄。整堂课分为“江南好”、“江南老”、“想家乡”和“须断肠”这四个环节,整个“江南好”环节及其它三个环节的某些点都是以吟诵为主的。由朱震国老师统计,“清读”、“大声读”、“默读”、“女生男生分别读”、整体齐读、老师范读等各色各异的读法共计十余种,凡达四十余次,仅第一部分“江南好”中就有二十四次多。
学以致用。带着与文字相遇的美妙,在与文字的碰撞中感受文字之美,情感之深沉。教学《伯牙鼓琴》时,我也尝试如此方法。以读引入,初解“知音”读,引导学生注意停顿和延长:读好语气词“哉乎”“乎”,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再研读“知音”,找出课文中哪句话最能扣动你的心弦?画出来:读出你的感动。结合文中标点符号的运用,把感叹号改为句号,把句子反复诵读,感知意蕴;把“善哉乎鼓琴!巍巍乎乎若太山”改为“巍巍乎若太山,善哉乎鼓琴!”让学生通过语气的揣摩和还原到当时情景中,去设身处地地感受伯牙和子期的所遇和心情,感受高山流水遇知音的美妙,再深悟“知音”,围绕课文最后一句话,“子期死,伯牙破弦断绝琴,终身不复古琴,以为世无复为其鼓琴者。”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深悟“知音”,如此下来,有默读,自由诵读,男女生分读,齐读,点名朗读,深情诵读,配乐朗读等各种方式,学生读中悟,穿行在文字中,浅入却深入了人物情感深处。
曾经的欢乐有多少,斯人已去的悲痛就有多少。课堂上,我们就是伯牙就是子期,完全沉浸在得到知音的欢欣和失去知己的悲痛中,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曾经有一个好朋友,她转学来此后再也没有见到她,回忆曾经有过无数的美好时光,竟在课堂上呜咽失声,我走到她身边,轻轻拥抱了那个小小的女孩,单薄矮小的十二岁的女孩,在课堂上的泪水令人惊心动魄。她母亲是南方人,常年在外,她有着小巧恬静的面容,却不知她心底竟是如此一往情深。
肖老师的书,不仅美,而且有用,潜心阅读,潜移默化于我们日常的语文教学,必是收益无尽。
那堂课已经结束很久了,我心底还有朗朗的书声流转:“善哉乎鼓琴!巍巍乎乎若太山”,“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乎若流水”,有高山流水,明月清风的美妙。
很多个夜晚,拥被而读的也是这本书,白日的纷扰疲倦在浅浅流动的安静中,消失,诗意的安暖在时空流转,不觉间,常常到深夜。安然睡去,心里还藏着文化、文言的、山水的秀美,心像封面的那朵莲慢慢打开,清香、碧透,安宁、自在、优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