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到麦浪滚滚时
张店 大街北平
“麦浪滚滚闪金光,十里歌声十里香。丰收的喜讯到处传,家家户户喜洋洋。-----” 这是流行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歌中展现了那麦浪滚滚、热火朝天的丰收景象,歌颂了劳动人民喜获丰收的欢悦心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憧憬。
或许是从小在农村长大的原因,或许是学童时候曾经的拾麦穗经历,或许是工作后也多次的去农村支援麦收的情愫。每当山杏黄壳、小麦收获的季节来临之时,我总是有一种火热的、喜悦的心情在激荡着、期盼着和牵挂着,盼想着能再投身于那热火朝天、挥汗如雨的劳动场面,体验劳动的艰辛,体会那丰收的喜悦!
如果说秋天是五谷丰登的话,而小麦则是北方地区夏季最主要的(几乎唯一)粮食作物 了。那一眼望不到边的是一片连着一片的金光闪闪、波浪般起伏着的麦田;田野里到处飘散着的是小麦的清香和滚滚的热浪;布谷鸟在“快割、快收”的欢唱着,催促着人们抓紧的收割小麦,祝福着又一个丰收的年景。
现在的麦收,除了偏远山区外,已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的收割。田野里遍布着大大小小的收割机、拖拉机、汽车等在联合作业着。过去需几十人一天才能收割完的偌大的麦田,一台收割机几个小时就收割完,且脱好了粒,直接的装入拖拉机或汽车 ,便可归仓入库了。除个别极端天气会对丰收造成一定影响外,机械化的实现确保了年年的丰收。麦田里、打麦场上再也没有了过去那人山人海般得抢割抢收场面,没有了“三秋不如一麦忙”的喧热场景,没有了“阴雨涟涟”的担忧和焦虑。有的是一个又一个的丰收年景!
然而,过去的麦收场景总是在这个麦浪滚滚的时刻展现在我的眼前。我对小麦的成长直至收获的过程至今仍是一如既往的关心着、牵挂着。一场及时雨会让我喜悦不已,一场大风冰雹会让我担忧不止----。
俗语说:“惊蛰雷鸣,成堆谷米。”、“七九八九雨水节,种田老汉不能歇。”随着惊蛰、雨水等节气的到来,小麦便开始返青了。人们开始加强了麦田的管理,锄草、施肥、浇水,忙个不停。在靠天吃饭的年代,小麦的丰收,人们寄托于老天能及时的下几场透地的雨,故有“春雨贵如油。”之说。小麦返青时,如果及时的下一场透地雨,是最利于小麦成长了。这如同甘霖般的雨水使小麦由黄变绿,有细变粗,黑绿悠悠的小麦苗健康快速成长着,为丰收奠定了基础。至四月初左右,小麦到了拔节的时候,这时一场透地的雨若飘然而至,你可以看到小麦一天一个样的拔节成长着,粗壮的麦节(杆),多大的麦穗也压不弯的。五月初,小麦开始抽穗秀粒了,这时的雨叫作“灌浆雨” 如果及时且透地的话,麦粒会饱满充实,小麦便必定的丰收了。当然,这样的“好雨知时节”,可不是年年随心所欲的,北方的天气多是干旱少雨的。“久旱逢甘霖”往往成了人们美好的愿望。现今,人们不再靠天吃饭了,打了深井、建了水库,修了水渠,有了机械灌溉,也就有了年年的丰收。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进入五月后,麦收就拉开序幕了。首先是修整打麦场,俗称为“压场”。打麦场一般都设在村头,有几百平方米大小。将老麦场翻起压实,撒上细土和麦穰,用水细细的淋湿后,由人拉着碌碡(用牲口 蹄子能把场地踏坏)反复的碾压,浇水碾压、碾压浇水,直至将场地碾压平整结实,打麦场就修整好了。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六月初小麦开始收割了。生产队里把最挺壮的劳力 组织起来去割麦子,中老年人则安排打场。“有钱难买五月的旱,六月的连阴吃饱饭." 这一期间,最怕的就是大风和连阴天了,这样的天气会使小麦减产,甚至颗粒无收的。因此,必须争分夺秒的抢割抢收,谁也不敢懈怠和偷懒的。早晨,天刚放亮,生产队上工的钟便敲响了。人们拖着疲倦的身子,带足一天的水和干粮,开始了一天的劳作。“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灼人的骄阳、刺人的麦芒,一眼望不到边的麦田。割麦人个个挥汗如雨,在领割人(队里选出的割麦好手)的带领下”刷、刷、刷“ 头也不抬,弯着腰,挥舞着镰刀一刻也不停的收割着小麦,打捆、装车----。而此时的打麦场里也是热火朝天的忙活着。人们首先将小麦捋顺整齐后,将麦穗剪割下来,铺撒到场地里暴晒,剩下的麦秸则要扎捆好留存起来,这可是盖屋封顶的最好材料。为了让麦子晒的干燥易脱粒,要经常的翻腾麦穗。麦穗干透后便开始打场了。由牛或毛驴拉着碌碡满场的碾压着,一圈又一圈的碾压、一遍又一遍的翻腾,麦粒和麦穗、麦壳基本脱离了。接下来的活儿就是扬场了。扬场需两个人配合,一人用木锨往簸箕里铲,一人用簸箕顺风扬出。扬场是个技术活,要掌握好风向,扬出去的小麦要远要散,像满天星一般,这样麦粒和麦壳才分离的干干净净。这一期间,我们孩子们也是有任务的,有的帮着牵牲口碾麦穗,有的负责监视着鸟和鸡鸭不让它们偷食,有的给大人们当当下手,有的替父母照看着弟妹等等。经过半个多月的艰辛劳作,小麦终于收割完并归仓入库了。人人都黑瘦了许多,衣服浸出一道道汗渍碱痕,疲惫的躺在麦堆上,喜悦的抚摸着饱实的麦粒----。主妇们用新麦子磨了面,烙饼炒鸡蛋、香油拌咸菜、熬上麦仁汤,犒劳十几天辛苦抢收小麦的劳动者。
我真正的挥镰割麦参加麦收是参加工作以后。那时按照上级的要求,各厂、矿、学校都要组织人员到附近的农村(人民公社)去支援麦收。当然,这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让工人、学生去亲身提验农村艰辛的生活。
在单位由于工作的单一性,大家都有些枯燥。所以,单位组织去支援麦收很受欢迎,报名也是踊跃的。那时,我所在的车间经常的停产,便经常的被单位指派去支援麦收。
清晨,厂里的大解放货车拉着我们来到石桥公社(这是上级指定的定点支援单位)。公社将我们分配到各个生产队,由生产队派人带领和组织我们收割小麦。看到金光灿烂的麦浪,听到鸟鸣虫叫,带上遮阳的草帽,拿起锋利的镰刀,我们兴奋的涌入麦田,兴高采烈、你追我赶的割起了小麦。田野里响起了“麦浪滚滚闪金光---丰收的喜讯到处传----。” 的歌声。然而不久,那刚来的喜悦和兴奋便被灼热的、火一般的骄阳晒烤的烟飞云散了。腰也累得直不起来,,麦芒和麦叶伴随着满身的汗水使你浑身的刺痒,那些不知名的小虫不断的在身上叮咬起一个又一个的疙瘩,痒的钻心。镰刀也仿佛沉了许多,攥在手里竟也抖了起来。那歌声已被喘着的粗气声代替。抬头一看,天啊,仍是那望不到边的麦田!气顿时又泄了一些。 这时,有经验的老手会立即提醒你:别抬头看,只管低头割,越看会越泄气的。我们只好忍着累咬着牙弯着腰使劲的一镰一镰的收割着小麦----。这时,我们才真正懂得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首诗的确切了,真正懂得每一粒粮食的来之不易了。
中午到了,厂里送来了午饭,生产队里送来了绿豆汤、麦仁汤。哈,吃饭哪个香,饭量也大增了不少。五六个大包子(或肉火烧)一会儿就吞咽下去,再灌上几碗绿豆汤、麦仁汤,肚子撑得倍圆。之后,找个树荫处一躺,“好吃莫如饺饺,舒服莫如躺躺。” 、“饭后一支烟赛过活神仙。” 真是惬意极了。只可惜,还没躺过瘾,为了抢割抢收,只好拖着尚还疲倦着的身子又投入到一望无垠的麦田里。午后的太阳是最灼毒的,烤的人汗流浃背,像散了架似得,疲倦无力、口干舌燥,大家盼望着太阳赶快落山,盼望着今天赶快结束。就这样,我们坚持着、坚持着,直到太阳落山,我们才收工。
其实,生产队里对我们的帮工并不十分的看重的。我们不是熟练的麦客(过去专门帮人割麦子的人),几天里也割不了多少麦子。让生产队感兴趣的是厂里派来的那辆解放牌大货车,用它来拉麦子,发挥的作用就大了,为生产队实实在在的帮了大忙。
几天的麦收活动,我们身上被阳光晒爆了皮,也被蚊虫咬满了疙瘩,累的腰酸背痛。但我们心里却是痛快的,像是做了一件应尽的责任。而最大的收获是:更加知道了粮食来之不易,更加的知道珍惜粮食了。
如今,依靠人力割麦、打麦已成为了历史,收割小麦基本实现了机械化、电气化。那镰刀、木掀、木叉、碌碡、独轮推车等麦收的用具,已派不上用场,成为了一种历史的记载,就连打麦场也消失不见了。然而,那曾经的汗水和艰辛,那火热的氛围和场景,却是永远不可忘却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