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文学云作家报云朵儿
注册申诉:xianchangbao@126.com云朵儿云朵儿
查看: 11005|回复: 0

王金铃《丝绸之路赋》作品研讨会在新华出版社举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0-8 22:16: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文坛 于 2019-10-8 22:19 编辑

【事件】
王金铃《丝绸之路赋》作品研讨会在新华出版社举办
《丝绸之路赋》一书封面.jpg
8月31日,由新华出版社主办的“王金铃《丝绸之路赋》作品研讨会”,在新华社第二工作区八楼会议室举行。参加会议的有主办方负责同志,文、史界专家、学者,新闻媒体的代表三十余人。与会人员对新华出版社自觉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选题出版讴歌“丝路”精神,助力“带路”伟业建设,谋大计,干大事,力推文化精品的举措,表示高度赞赏。对作者王金铃先生历经数年所创作的此篇大赋力作,表示祝贺和钦敬。
丝绸之路赋研讨会场景.jpg
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和学者,对该赋的创作宗旨、内容、文史价值,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深入研讨,一致认为;《丝绸之路赋》是一篇全方位立体地彰显中华五千年以上悠久历史中的桑丝文明、丝绸之路的开创发展及形成的辉煌史,以及当代习近平倡导的“一带一路”的举世共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意义及影响的长篇大赋。该赋全篇约二千二百字,时空跨越数千年,所涉七十多个古丝路上的地域邦国、近百项重大历史事件、五十余个有关代表人物,其浩博之内涵,既是对中华丝路之形成的历史渊源的揭示和诠释,亦是为古今丝路赋予了百科性知识总揽和史诗般内容展现,赋文经典古雅,气韵磅礴,游刃骈散中多有独创之笔,且行文首尾贯一,自出机杼。章句因应承接,文随意转,匠心独运,酣畅淋漓,达到了文学、史学、美学性的完美结合和统一的艺术境界,堪为当代辞赋弘扬丝路精神、传承丝路文化的标志性作品。对该赋,与会专家除予以高度评价外,还对如何发挥好该精品力作的社会效益,提出了一些具体文创建议:如组织朗诵、专题书法展览、连环画的汇编及进入教材课本,甚至译成多文种出版等等,在更大范围内扩大其影响,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正能量作用。
王金铃照片.png
该赋作者王金铃先生,是一位学者型作家,也是一位享誉世界的文学翻译家、理论家,其作品数量巨大,约二千余万言,五十余部长篇著述,既创作又翻译,既通今又研古,是当代作家群中罕见的学贯西中、著作等身的文坛全才。其代表作约百万言的长篇小说《虞舜大传》,生动再现了万年中华创世史,堪称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奇迹。近些年来,他为了弘扬国学,推动传统文化与古体赋的复兴和繁荣,又特别致力并受邀撰写了一些有关国家、民族及历史文化方面的重大题材的赋作。他所创作的二千零八言的《奥运赋》,风靡内外,被誉为北京人文奥运的标志性作品,并被中国科学院立项作为铭文,镌铸在二十九届奥运纪念钟上,且永久安挂在北京奥运村,这在中外文化史、钟鼎史和世界奥运史上,尚属首例,其意义特别重大。他受中纪委宣教部门的委托所写的《廉政赋》亦由新华出版社为“全国廉政文化建设重点推介作品”出版发行。其他受出版社、解放军报、孔子基金会等有关部门和单位邀请所写的《辛亥赋》、《航天赋》、《儒赋》等,都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有专家称:“王金铃先生作赋,笔落屋瓦皆动,语出气吞河岳。錘声锻彩,森秀四映,行文尤长重题巨史。”因他的赋作大都是关乎国政、国威、国史、国是等历史或时政大事且影响广泛,故被人们誉为“国赋”大家。

【赏析】
一部“一带一路”的标志性作品
—— 读王金铃《丝绸之路赋》
北京 范咏戈(《文艺报》原总编辑、著名评论家)

一、《丝绸之路赋》与《奥运赋》《辛亥赋》一脉相承,都是呼应重大历史节点,以赋文体创作的标志性作品。

《丝绸之路赋》作为一部全方位立体彰显中华五千年桑丝文明、丝绸之路辉煌历史,一部称颂习近平主席倡导的“一带一路”,举世共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意义及深远影响的长篇大赋,和作家此前所写的《奥运赋》《辛亥赋》一脉相承,都是呼应重大历史节点,以赋文体创作的标志性作品。《奥运赋》作为人文奥运的标志性作品,全文被镌铸在北京奥运纪念钟上,并作为永久纪念物安放在北京奥运村。而《辛亥赋》作为“全球华人纪念辛亥革命百年论坛”推选的“纪念辛亥革命百年的标志性作品”,亦被全文雕刻在孙中山先生浮雕铜肖像背面,安放在北京中山公园中山堂展架供人们观瞻,获得文学以外的意义走进历史。时隔数年,王金铃先生又积四五年之功,在阅读、考证大量历史作品、文献的基础上,最终完成了当代这一重大时政题材的创作。以古代文体,表现当代时政为题材,这是一个创新性的尝试。确实,在这方面,没有人能够和王金铃先生比肩,至少我没有看到过。创新方面有两个,第一次完整地梳理了五千年丝绸之路的渊源和历史;第一次和当代时政主题无缝链接。这个创新性尝试体现的是一种高度的文化自觉。所谓文化自觉,是既注重当代生活的底蕴又有传统文化的血脉。这种文化自觉不仅体现在王金铃先生的这篇新赋上面,也体现在新华出版社的编者身上,出版社的眼光非同一般,应该向出版社致敬。我们常说,文学现在只有高原,没有高峰。我感觉王老师的当代大赋属于高峰,它不是高原。

二、赋作为传统文化的瑰宝,继承、改造、拓展它是当代文学不容回避的一个课题,王金铃先生起到了示范作用。

赋在汉代气象非凡,属主流文体。它表现我们中华民族汉代的那种创造的气魄,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的拓宽延展。西汉枚乘、司马相如、杨雄等人的大赋,都有一种向往追求崇高精神及拓展对广阔世界无限认知追求的激情,无限的探索和征服的激情。有人说西方文化是向外发展而中国文化是向内追求,其实,任何文明都是一种复杂的体系。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史写满了丰富而又博大的精神诗篇。汉赋向外观照的审美意象,对世界进行关照的宏观、整体视角,都表明了中华民族对外部世界的征服精神。司马相如、杨雄、班固、张衡,他们以辉煌壮观的艺术形式,记录了中华民族当时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上所取得的高度成就。在汉赋中,我们几乎可以看到汉代的一切外在和内在世界的描写。它创立并发展成熟了赋体文学这一举世罕见的、为中华民族所独有的艺术形式。文学感应时代,敏锐地映照出时代精神的状况。汉赋作为汉代的文学正宗,正是在感应着时代的风云激荡和民族精神蓬勃发展中成长和壮大起来的。盛世赋兴。这种文体历经多代潮起潮落,虽再没有汉赋的辉煌,但是它渗透到了其他文学形式中,仍然是不可或缺的营养,对后代文学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赋的特质,除了总揽万物,广阔深远的艺术空间,还是一个充满着各式各样,奇辞难字的文字世界。赋作家似乎要把一切深奥冷僻的字词都写进赋中,这样就使赋不仅成为才情的竞技场,也成为知识的竞技场,从作赋中体会到一种知识的欢乐。尽管我们不一定推崇倾尽一切文字入赋中的做法,使一些赋成了排比名物的类书和难字字典。但正是因为这种努力运用各类文字写进赋里面,它锻炼了文学的表达能力,使文学表达更加准确化和精密化。赋作为传统文化的瑰宝,继承、改造、拓展它是当代文学不容回避的一个课题。但事实上,这方面,我们很多都回避了,肯在这方面下功夫耕耘的作家不多,王老师王金铃先生,近年来避开了文坛的喧嚣,写下了多部大赋,具有示范作用。

三、《丝绸之路赋》是一个集文学性、当代性、知识性、历史性、学术性于一体,具有不可替代不可复制的文本。

《丝绸之路赋》是一个宏大题材,作品既能够总揽万物,又有那种吞吐大荒大赋的气魄。“盖闻中华创世,鸿蒙辟于燧羲,教化弘于炎黄。先蚕嫘祖,法制衣裳。丝之有织,天下共宝,货殖陆洋。于是陆之履久而为道,海之行久而志航。斯途千古,世誉‘丝绸之路’云。”这条路“至乃三代以降,汉唐益兴,丝路益畅:或长吏拜命,置府设驿;或佛来僧往,译经筑寺。”作者在梳理几千年“丝绸之路”的历史时,既能在张骞“二度使西”、班超志袭博望,经略定远中把握历史事实,也能将古代“丝绸之路”上的艰险以想象推到极致,体现出“体物写志”叙事艺术的条理。全赋激情充沛,“壮哉,丝路既昌,无远弗届。沙漠草原,亦陆亦海。百代共道而趋归,万国一途而来远”气韵磅礴,酣畅淋漓。赋文结尾处更以“伟矣哉,一带一路,如潮如涌。总五洲而布德,泛四洋而载功。筑福筑梦,共襄共赢,天下平!”点题,文随意转,不歌而诵。语言的丰富准确,经典古雅,体现了高度的艺术水准。作家写前自定的十个原则:即文体应具经典性,事例应具真实性,语言应具独创性,内容应具百科性,举例应具典型性,人物应具确定性,评论应具客观性,时效应具持久性,价值应具文史性,视野应具国际性。在赋中都做到了“达标”。因此可以说,这是一个集文学性、当代性、知识性、历史性、学术性于一体、具有不可替代不可复制的文本。

四、评注版《丝绸之路赋》是当代文学收获的一个珍贵文本,是一个不应被低估的文化贡献。

为了便于读者克服古文字句障碍,更好地理解内容,《丝绸之路赋》采取了赋、注、译三位一体的文本形式。德国作家、历史学家阿斯曼在《文化记忆》中对文本的定义是,一个文本只有在下列情况下才受到各种各样的评注,即它一方面具有持久的约束力,另一方面又无法通过编辑的手段使其与时偕行或者用新的文本取而代之。在语言学的行话里,“文本”为一个相对的概念,它与“评注”构成对应词。从严格的语言学意义上说,一首诗、一条法律、一本专著等等,只有它们成为评注的对象的时候才有资格被称为文本。评注使得文字升格文本,完成的是传统文化的当代转换。《丝绸之路赋》这部“被评注的大赋”是当代文学收获的一个珍贵文本,是一个不应被低估的文化贡献。

丝路文学的新收获
—— 关于王金铃《丝绸之路赋》
北京 石一宁(《民族文学》主编)

王金铃先生在文学创作和翻译方面都卓有建树。五十多部专著的成就令人惊叹,更为让人钦佩的是,他是一位学者型作家,精通翻译,同时具有深厚的国学根基和造诣。他学贯中西,学富五车,但不迂阔古板,而是思接千载,艺通古今,能在学问中自由出入,化腐朽为神奇。十年来他推出的一系列赋体作品,可谓化腐朽为神奇之作。赋作为一种始于三代,盛行于汉魏六朝的文体,至近代已趋没落。当下虽然赋体文有复兴之势,所谓盛世写赋,但有影响的赋体文可谓寥寥。而王金铃先生的《奥运赋》《廉政赋》《辛亥赋》《丝绸之路赋》等作品,却能产生较大的反响,引发很多读者的兴趣和共鸣。这些作品的题材、内涵因为紧贴时代、反映时代的重大事件或重大关注而吸引读者,而又因为吸引读者又使赋这一文体重新回到文学的聚光灯下,重新焕发出蓬勃耀眼的生命力。

王金铃先生的赋体文的时代性或者说当代性,除了在于它们的题材紧贴时代,也在于它们的写作艺术的拓展和创新。对赋这一文体的体裁规定性,王金铃先生大体上是遵守的,但又注入新的亦即时代的色彩、内涵和意义。在他的笔下,赋这一古老的文体,不是一味的古意古象、古言古语,而是多有当代意象和词汇。如《丝绸之中赋》中,“党建南湖,义举八一”,“大计民族复兴”、“图绘‘两个一百’”,“习主席酌古御今,高掌远蹠,倡导‘一带一路’,是为新时代之丝路也”等等时代话语响亮其中,给予作品以人间烟火,以鲜明的时代气息和鲜活的生命力。

《丝绸之路赋》以短短两千二百字,记录并赞颂了中华桑丝文明、航海历史、陆上丝路和海上丝路之开创及形成的历史沿革、重大历史事件和代表人物及其影响。全赋涉及古丝路上的地域邦国七十多个、重大历史事件近百项、有关代表人物五十余个。它以短小的篇幅创造出恢弘的气势。我觉得,《丝绸之路赋》虽然仅两千二百字,但还应该包括它的注释,它的正文和注释应该作为一个整体来读。这些注释和正文一起呈现了王金铃先生贯通中西的渊博的知识、深厚的学问和对历史、政治、文化等问题的独到理解。这部作品,可以说不仅是一部浓缩的丝绸之路史,还是一部浓缩的中国历史、中国文明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

这部《丝绸之路赋》,亦可谓丝路文学的又一实绩,是丝路文学可喜的新收获。关于丝路文学的定义,目前文学界是有争议的。我觉得王金铃先生的《丝绸之路赋》,对什么是丝路文学已经作出了很好的回答。我曾经写过关于丝路文学的讨论文章,我将丝路文学定义为“题材涉及丝绸之路的文学”,这跟有的论者把丝绸之路地域的文学都界定为丝路文学拉开了距离。我在那篇文章中还谈到,丝路文学的新创造,是在中国经过了几十年的改革开放,成为一个综合国力极大提升、民族伟大复兴正在逐步成为现实的强大国家的背景下进行的。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实施,对丝路文学的新创造有着直接的召唤和推动作用。丝绸之路是一条开放之路,在此时代背景下行进的新丝路文学,必然既绍续着远古丝路的汉唐气象,亦呈现着21世纪的中国气派和民族风格。新丝路文学,在整体上应该是内涵丰厚、有强烈人民性的文学,是朝气蓬勃、元气充沛的文学,是骨硬筋强、血旺体壮的文学。它应一扫无病呻吟、疲软困顿的颓靡之风,以深刻的思考、恢弘的气度和健康的审美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构成。我很高兴地看到,王金铃先生的《丝绸之路赋》,正是我所期待的丝路文学作品。我相信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落实,丝路文学作品还将会源源不断地涌现。而王金铃先生的《丝绸之路赋》,在丝路文学长廊中将占据令人瞩目的一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文学云(文学现场西湖版):华语网络文学创作云

文学新生态【西湖IP大会论坛现场】网生迭代 为I而生

网络作家版权保护中心

侵权违法投诉电话:13 175 114 117

|云朵儿|Literature Cloud Forum |《云朵儿》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