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除夕新俗(首发)
张店 大街北平
除夕又称大年夜、岁除、除夜、年三十等,是农历年最后一天的晚上。“旧岁到此夕而除,明日即另换新年。” 除夕送走旧年,迎来新岁,是春节最重要的节点,也最隆重的一天。其实人们所说的过年,过得就是从除夕到初一的早晨这段时刻。
除夕习俗是春节传统文化最重要的内容。主要有贴春联、年夜饭、放鞭炮、祭祖、守岁以及给小辈们压岁钱等等,虽地域略有差异,却是大同小异的。体现的是团圆、祥和、喜庆、平安、辞旧迎新、纳祥祈福等。
春节以及除夕的习俗是随着社会进展和文化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的推陈纳新,不断的丰富完善。比如,春联最早叫“桃符”,就是把祝福语或门神的画像题刻在桃木板上,将此悬挂在大门两边。后来,有了纸张以后,春联才改用为大红纸书写,使春联书写张贴更加方便,形式更为喜庆,内容更加丰富。除夕燃放烟花爆竹这个习俗,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现在随着环境保护管理的日益加强,许多城市都制定了“城区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规定。除夕燃放鞭炮这一古老的习俗,正逐步的退出历史舞台。“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通宵爆竹一声声,烟火由来盛帝京。”除夕燃放鞭炮这热闹的场面,以后怕是只能在古诗词中寻觅了。
旧的习俗退出,新的习俗兴起,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推动着春节与时俱进,与时代同行。在当代科学、经济飞速发展、城镇化快速进展等众多因素的推动下,几千年的除夕习俗正在发生质的变化,一些新习俗已经形成或者正在形成。如看春晚、抢红包、微信拜年等已经成为了除夕之夜的新习俗。
1983年春节,中央电视台举办了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这台晚会的推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受到了全国亿万民众的极大推崇和热烈欢迎。自此,每年的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成为了全国人民的一道年夜大餐。团圆年夜饭、阖家看春晚、春晚伴守岁,几乎成为了每个家庭欢度除夕夜的固定模式,成为了除夕夜的新习俗。
红包忽如一夜来,你方唱罢我登台。近几年,除夕夜抢红包方兴未艾,燃爆了除夕夜的欢乐和热情。群里亲朋好友,你一个红包我一个红包发个不停,大家个个热情高涨,精神抖擞,手疾眼快,争分夺秒争抢着红包。微信抢红包成为除夕夜最受欢迎的娱乐游戏,人们抢红包的热情甚至超过了看春晚,胜过了放鞭炮。让除夕夜过得更加丰富,更加热闹,更加欢乐。
如今,相互登门拜年在农村依旧流行着,而城市里走家串巷相互登门拜年的越来越少了。取而代之的是电话拜年、视频拜年、微信拜年等。拜年方式的变化,虽然少了面对面的热烈和亲切,但却让人多了轻松,多了休闲。而这些现代化的拜年方式,使亲情和友谊没有了距离,无论多远,一个微信,一个视频,一个电话,虽距千万里,如同在眼前,大大延伸了拜年的空间。
推陈纳新,与时俱进。新旧习俗的兼容和融合,更加丰富了春节内容,让春节更加丰富多彩,更加魅力无穷,更加年味浓郁,更加休闲轻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