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辽阔之海 于 2015-7-16 17:58 编辑
不肯红
高青 郭明晓
读过一个叫知知堂的人的一篇小文《不肯红》,甚是感叹。
不肯红这个词第一次见。却也大有来头。不是人,不是花,不是果,而是一种颜料,一种颜色。他说过很多实例里证实这种颜色出来的效果极近粉红。也叫“退红”“唐有一种色,谓之退红。”王建《牡丹》“粉光深紫腻,肉色退红娇”,《花间集•乐府》中“床上小熏笼,沙洲新退红。”还说:“绍兴末,缣帛有一等似皂而淡者,谓之不肯红。”“不肯红”三个字,叫人惊喜。
哪有花不肯红,哪有果不肯红?肯红,是个顺其自然的事情。这个欲望喧嚣的时代,还有什么人不肯红?太多的人是拼命地要红,唱歌要红,演戏要红,写书要红,做学者要红。“似皂而淡者”,哪儿去找?知知堂说:若是人,淡淡的,不肯红,怕更好看。
忘不掉“不肯红”而成情节。不肯红,是不是一种优雅?是不是一种低调?最一等的优雅,是被委屈历练出来的。遭遇百般凌辱,后来,低头一笑,释然了,这是最上等的优雅。沉静安谧,时间深处,越发动人,低调内敛,这是不是变异的不肯红一种低调?即使不是,也貌似很多一样的道理。
想来真正的艺术和文字以及背后的人都低调内敛。浮躁的时代只能造就出更多不靠谱的宁肯红透紫透的人和事来,没有根基,却很汹涌,削尖了脑袋也要弄出点声响来,大不了一阵风吧。风过,一地尘埃。
其实,这则不肯红和优雅,都是乱翻《读者》而来。莫名不能忘,只好拿出来说说了。有一些好品质,但愿自己这样的小人物多叨叨几遍后,多少染一点颜色,红一点,红一丝痕迹,也会让人欢喜着。
不肯红的人,都是有教养的人。住酒店,临走收拾一下,整理成入住那刻大体的样子,吃一餐饭,尽量把残羹斜进垃圾桶,这些简单的行为,似乎不起眼,却是看得见的教养,这也是容易做到的。走出这家酒店,收拾房间的服务员真的一辈子也不可能认识、再相遇,但是,教养留下来了。更难得是看不见的教养,最危难的关头把生的机会让给妇孺老人。这让人想起曾经感动无数人的电影经典之作《泰坦尼克号》,在群体无意识的时候保持清新的头脑。还有更难的是那些“慎独”,差不多意思是“不给别人添麻烦”。持有敬畏的态度,是有无教养的试金石。教养很多时候不是道德规范,与文化程度、经济水平也不挂钩,它是一中体谅,也是一种释怀。不因为自己而让别人觉得不舒服,这就是教养最简单的体现。
不肯红的人,也都是高调做事低调做人。文学大师沈从文,为人处世低调内敛。“先生一生,淡名如水,勤奋、俭朴、谦逊、宽厚、自强不息。”这是他墓碑上的评语。他第一次登台授课曾窘迫的说不出话来,窘迫无奈,最后在黑板上写到:“我第一次上课,见你们人多,怕了。”这是一代文学大家的教养,得让多少呱噪的人禁言?民国时期这样的文人大有人在。废名,木心,钱钟书杨绛一家人等等。
小人物,真心做自己。不是不肯红,即使肯红,也一定让自己的趣味做根基,顺其自然。对于自己所做所想的事,做得津津有味,失败又如何,一边失败一边做,不只在成功里感知趣味,也在失败里积极活动,很多时候精神的快乐可补过物质上的消耗且有余,这是梁启超大师的信仰。……
等等这诸多好品质,都让人仰视之。
作者:郭明晓
电 话: 13953367103
地 址: 高青县三联家园 邮编 256300 淄博市青年作家协会会员 高青作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