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深山樵夫 于 2014-10-11 13:28 编辑
三 一个小小的公泉峪,至今在中国地名中,名不见经传,但简陋不堪的 “公泉书院”(又说“白龙书院”),虽说不在中国古代四大书院、六大书院、八大书院之列,但建于2300年前,历史最悠久,确实应为中国古代书院的鼻祖。
公泉书院极为简陋,院中仅有几块石头、几株树木和低矮的亚圣祠,据说是明代进士曹铠所建,坐西朝东,石拱,无梁。祠堂长6.4米,宽5米,高4.6米,墙厚1.2米。这里留下了孟子万里文化长征的历史足迹。虽然后世对孔子、孟子的万里文化长征褒贬评价不一,但我认为他们对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播和光大,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借用先秦歌谣中的《齐人歌》:“鲁人之皋,数年不觉。使我高蹈,唯其儒书。以为二国忧”,足见当时已经对孔孟的万里文化之旅的评价之高。
四
孟子两次来齐国的经历,对其晚年的著述《孟子》影响颇大,可以说齐国的文化之旅养育、催生和丰富了许多孟子的文化主张,《孟子》中有很多处关于齐国的记述可以佐证。他来到齐国起初是选择“与王侯对话”,推销自己的政治主张,可谓是“劝君仁政”的“政治之旅”;而后与诸子百家在稷下学宫对话,去伪存真,取长补短,可谓是“学术争辩”的“文化之旅”;最后布道于民间,在公泉设坛讲学,广收学习,传播思想学说,可谓是“与平民对话”的“心灵之旅”。此间三个阶段的渐进式转变,可以看到一位忧国爱民的圣贤的思想与时俱进的转变。
孟子的思想学说如清澈泉水,至今滋养着我们后人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例如:“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等等;而最著名的当属“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可谓是万口传诵,长幼皆知 ,影响深远,流芳千古。
历史在2300年前定格在了一个小小地方:公泉峪。在清泉石上流的背景下,是一位心地至纯至善、忠君爱民、学识渊博、代代敬仰的圣贤传道授业解惑的高大身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