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视作品中的语言、文字
文/箫笛
最近看电视,随意地看了会儿老版的《神雕侠侣》,里面黄蓉和李莫愁争孩子和打斗的那一段,里面出现一个成语“相形见绌”,结果两个人都读成了“相形见zhuo”,我赶紧翻了词典,果然读错了,应该是“chu”,肯定是把“绌”看成了“拙”了。
近来在看由二月河的《乾隆王朝》改编而成的电视剧,里面著名演员焦晃扮演的乾隆,评价一位大臣时,说:“他是朕的股肱(hong)之臣。”我感觉不对,应该读“gong”才对,很明显是误读。
再比如,“当务之急”,意为:当前任务中最急迫的事。但是偏偏影视剧中会这样说:现在的当务之急……。语意重复,“当务”已经包含“现在”的意思在里面,前面再加上“现在的”来修饰,语意不就重复了吗?而且,我观察到,十部电视剧中,会有七部会这样用。
至于多音字,导演和编剧更弄不清了。作为观众,我也被影视剧给搞糊涂了。比如,“解铃还须系铃人”,到底读“系(xi)”,还是读“ji”?真不知道。十部影视剧,会有七部读前面一个发音,三部读后面一个发音。我去问语文老师,他们也弄不清。去网上查,发现两种读音都有,究竟哪个对?还是都对?真不知道。
一些导演和编剧对于古文化知识的缺乏,也没有去好好研究,也闹出笑话来。比如《康熙王朝》中,孝庄太后说:“我孝庄……。”一般观众可能没感觉有什么不对,但是稍微对古典文化有点了解的人,就会感觉好笑。为什么呢?谥号----在我国古代,统治者或有地位的人死后,给他另起的称号。“孝庄”是谥号,她真是神人了,还没死,就知道后人给她取的称号了?
至于那些把当下的语言挪到古装剧里的,更是不伦不类,倒人胃口。
其实,一部好的影视作品,最起码是要符合那个时代背景下的语言环境、生活环境等,才具有一定的真实性,让人信服。比如,记得看那个好像是《少年大钦差》吧?叮当主演的。里面有一幕,叮当唱歌,歌曲是现代的歌曲,叮当唱之前竟然说:“灯光、音响准备”什么的?这哪跟哪儿啊?
提到《济公》,大家不由自主地想到游本昌扮演的济公,形象而生动,把人演活了。我想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游本昌抓住了济公的语言特征和形象特征。至于后来年轻演员新拍的《济公》,可以用不堪入目来形容,陈浩民版的,张默版的,把当下时髦的语言加了进去,像“帅”啊,“酷”啊之类的词,想搞点创意,但是弄巧成拙,画虎不成反类犬。
影视剧已经成了老百姓娱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天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生活,在语言、文化等方面更是如此,我希望咱们的影视作品,能够多注意细节方面,以免误导观众。
作者地址:江苏江阴市青阳镇世纪花园2幢505室纪传平(收)214401
QQ:49353546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