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文学云作家报云朵儿
注册申诉:xianchangbao@126.com云朵儿云朵儿
查看: 8635|回复: 2

一线穿云若有声 ——读李奎封《土地记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0-13 21:42: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线穿云若有声

——读李奎封《土地记忆》

边立成

    李奎封先生的《土地记忆》已经出版很久了。作为一个农民子弟,捧着这本沉甸甸的回忆录,我不禁思绪万千,久久释怀不下。书中所透露出来的对土地的挚爱,以及字里行间所蕴含的家国情怀,深深的打动了我。这是一个从事了大半生农村工作的领导干部生活和工作的亲身经历,是作者寄身土地、寄情农民、为家乡为人民披肝沥胆的真实写照。
    对土地的爱,是贯穿于《土地记忆》始终的永恒主题。
    捧读李奎封先生的《土地记忆》,我不由得想起了《左传•晋公子重耳之亡》的片段:
    “过卫,卫公子不礼焉。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公子怒,欲鞭之。子犯曰:‘天赐也。’稽首受而载之。”
    “稽首受而载之。”为什么晋公子能平息自己愤怒的心?为什么他能放下那代表地位和尊严的鞭子?为什么他们会在土块前跪拜?为什么他们会神奇的把土块放在车子上带走?因为在他们心目中,土地代表着上天不可思议的赏赐,代表了财富和权力!对他们来说,占有了土地,就占有了一切。
    无论是皇亲贵族,还是平民百姓,赖以生存的土地就是他们的命根子。一本《土地记忆》,写出了作者与父辈以及千百万劳动人民对土地的深厚感情。读过这本书,就会想起过去,想到现在,就会想到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为了成为土地的主人,经历了多少磨难,进行了怎样的斗争和流血,每一块土地上都寄托着广大农民的苦难、希望与期待。正如作者所言:“人们世世代代在土地上耕作,面向黄土背朝天,日出日落,风雨雪霜,勤勤恳恳,艰辛劳作,与人祸抗争,奉献着充满血泪的勤劳智慧,演绎着平凡纯真的农耕故事,留下了一串串可歌可泣的土地记忆。”
    作为农民的儿子,李奎封先生在土地上降生,在土地里成长,从一个普普通通的农业技术员,一直成长为一个农业大县的县长、地市级农业局的局长、市人大秘书长,他从先辈那里继承了农民的血脉,又在农业的广阔天地里大有作为,他见证了时代的变迁,洞悉了土地对人类社会的巨大魅力和深远影响。土地养活了他,也成就了他,他自始至终充满了对土地、对农民的真挚的爱。可以说,没有对土地的热爱,就没有对农民的深情,就没有作者自己事业的成功。
    家国情怀,是《土地记忆》折射出来的闪光灵魂。
    家是浓缩的国,国是放大的家。“未有我之先,家国已在焉;没有我之后,家国仍永存。”在中华文化传统中,“家”具有独特的地位,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个人到国家,“家”是最重要的精神纽带。“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有什么样的家风,就有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和价值追求。
    李奎封先生的《土地记忆》处处渗透着家国情怀,处处洋溢着作者对优良家风的传承和弘扬。从整治涝洼地到种植黄烟,从种植蚰子麦到参加互助组、合作社,无不体现出父辈热爱土地的情怀、勤劳俭朴的习惯、精打细算的态度、勇于探索的精神和敢作敢为的品质。这些优良的家风,也都通过作者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传承下来。李奎封,这个农民的儿子,将标本式的中国农民的优秀品质,发挥得淋漓尽致。作为一个农家子弟,家风是作者安身立命、修身养德的精神起点;作为一个领导干部,家风是作者砥砺品性、干事创业的精神支柱。没有良好的家风熏陶,作者是干不出那么惊天动地的事业来的。作者始终不忘父亲的教诲:
    “当了干部,还是那句老俗话,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时时处处为老百姓着想,可不能像有些人,大呼隆一场,弄一锅台水,一抹腚就走了。咱是本地人,睁开眼是庄里乡亲,闭上眼是老少爷们,做事情要对得起乡亲,要对得住自己的良心。”
    “在县里工作,不管本事大小,心里一定装着全县的老百姓,给老百姓办点实实在在的事情,留个好名声。”
    优良家风和作者的工作实践,折射出的是作者对工作对事业极端的负责任,对国家对人民极端的热忱。从科技播种人到乡镇当家人,从吨粮县的带头人到双千县的设计师,见证的是一个勤政、廉政、清正的领导干部形象,见证的是李奎封先生的家国情怀和历史担当。
    忽然想起一段历史。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问黄洋界口的哨兵,从这里你能看到哪里?战士回答,能看到江西和湖南。毛泽东说,站在井冈山,还要看到全中国,看到全世界。一个自觉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人,视野和胸襟就宽广,就能以国为重,以民为重。只有胸怀天下、心系百姓,才会有大气象、大气魄、大格局。从《土地记忆》我们看到的不正是李奎封先生的这种情怀和担当吗?
    《土地记忆》,是一部家史,也是一部个人奋斗史、成长史,反映出的是人民共和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发展史。作者将自己的命运、家庭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一部《土地记忆》,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干事创业风貌。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勇于探索,发奋图强,是一个领导干部干事创业必备的素质。从书中看出,无论在什么岗位上,李奎封先生从不当“甩手大掌柜”,他是一位探索家、改革家、实干家。在山东农学院求学期间,担任育种课代表,积极投身作物育种和植物改良,敢于进行土豆和西红柿不同作物细胞融合的实验,参与小麦新品种杂交,播种田野的希望;在担任农技员期间,他积极从事科技宣传和推广,办报纸,编手册,检验土壤,指导棉产;在担任起凤镇党委书记期间,湖区综合开发,搬迁政府驻地,使小城镇建设在全国榜上有名;在担任桓台县县长期间,积极探索“整建制”粮食高产开发,建成了我国江北第一个吨粮县,并提出了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奋斗目标,设计指导“双千县”建设。在领导工作中,李奎封不只是一个设计者,更是一个实践者。田间地头,湖畔林边,农家院落,到处留下了他的坚实闪光的足迹。让我们看一看他的《自律三字经》(节选)吧:
   “工作中,踏实干,常深入,细调研。作决策,要果断,重科学,勿蛮干。抓典型,摸经验,牵全局,动全面。守法纪,不离线,创一流,排头站。作风好,当谨严,讲民主,莫独断。原则事,不放宽,眼要明,耳莫软,衣食住,应勤俭。”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读一读作者的《三字经》,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95周年庆祝大会上提出的“不忘初心”的要求,《土地记忆》向我们昭示的不就是不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之初心的形象所在、典型所在吗?
    《土地记忆》,在写作上也有其突出的特色和魅力。
    李奎封先生的《土地记忆》是一部回忆录性质的著作,但我们完全可以当作一部纪实性的文学作品来读。在篇章结构上,以时间的推移为经,以地点的转换为纬,严而有序,形散神聚。在语言特点上,朴实而生动,特别是前半部分的语言,具有浓厚的乡土味;后半部分的语言,则充满时代气息。在写作手法上,以叙事为主,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有些段落写得生动有趣,很有文采。在叙事体例上,以篇章为主要形式,以日记作补充,附以插图、报道等,既节省笔墨,又摇曳多姿。
    “一线穿云若有声。”李奎封先生的《土地记忆》来自其大半生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点点滴滴,在记录历史事实的过程中,充满了人性美、人情美、人格美。它的每一个音符都是这首生命之歌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个人的力量、气势、情感、观念,都深深的融合在“情系土地的家国情怀”这一条红色主线上。这部力作,是人学、是经学,是文学、是美学。爱国者的情思肖像,劳动者的喜怒哀乐,美学者的深邃目光,哲学者的科学思辨,浑然一体,相映成辉。
    “带露折花色香远,含情缀文意境深。”透过作者深情的笔触,我们看到的,是农民的本色,农村的觉醒,农业的新生;我们听到的,是历史的回声,时代的歌声,人民的心声。正是:
一方水土一方人,追忆犹成百酿醇。

国史翻如家史重,寸情化作世情珍。

胸中豪气堪擒虎,笔下清风不染尘。

展卷诵吟当记取,先生本色是农民。


发表于 2016-10-14 04:02:4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得党,我国人民,就需要像李奎封这样的既有实践经验,又有对党和人民的忠诚;既有对人民的热爱,又有踏下身子干事创业的精神的好干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0-14 11:09:3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部书叙写了有关土地的记忆,记录了令人回味的土地的故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文学云(文学现场西湖版):华语网络文学创作云

文学新生态【西湖IP大会论坛现场】网生迭代 为I而生

网络作家版权保护中心

侵权违法投诉电话:13 175 114 117

|云朵儿|Literature Cloud Forum |《云朵儿》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