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文学云作家报云朵儿
注册申诉:xianchangbao@126.com云朵儿云朵儿
查看: 6072|回复: 0

蚕姑山下,那一方古老书法艺术的宝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9-7 09:34: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沂源   李崇高
       书法是物化了的人的生命,是定格了的人的才华,中华民族这古老艺术形式,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在日益喧嚣和纷乱的人的心中,要想寻找片刻宁静与恬然,必然要有文房四宝相伴。---题记
                                                     青山俯流水,翰墨引清风
     沂源县悦庄镇北鲍庄村,地处沂蒙山腹地,人口不足千人。山地面积占全村土地面积的三分之二还要强,传统种养殖业是全村的主要经济支撑。就是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山村,土地瘠薄,经济贫弱,何以成为远近闻名的书法文化村?
     盛夏时节,怀揣景仰,带着好奇,走访了熟悉而又陌生的北鲍庄村。
    车停靠在村头,放眼西望,漫山流淌的绿色,已然给蚕姑山换上了夏日的盛装。层翠叠绿中,给传说中的山上的蚕姑平添了无尽的姿色和神秘。此时的蚕姑山,像一道绿色的屏障,为小山村遮荫蔽日,又如一道开合的帷幕,转接着山村日夜的更替和季节的变化。
    村前的小清河,刚刚经过山洪漫灌,水草茂盛,水流湍急,展现着最旺盛的生命力。河面上,绿树倒影,鸭鹅嬉戏,蛙鸣鱼跃,它不仅仅给人们带来了清爽和生机,更给人们带来了自然与生命交融合一的启迪和遐思。
     远离了城镇的喧嚣,沐浴在这山水一体的绿色里,享受着大自然的宁静和恬然,耳旁缕缕清风,仿佛也在催促着自己寻访的脚步。
     踏进高刚烈老人的家,农家气息扑面而来。展翅的白鹅,龇牙的家狗,齐整的两进两出的院落。我们踏着碎砖条石铺成的甬道,没有理会院子里的鹅鸣狗吠,快步走向正走出房门口迎候我们的高老。憨实的神态,硬朗的身躯,粗壮的大手,爽朗的笑声随即淹没了我们彼此的问候声。
      高刚烈是我省著名书法家高海清的世侄,自小受伯父的影响,痴迷诗词,酷爱书法,在村里是大家公认的书法前辈,十里八乡,知名度很高。当我们走进正房,一眼就望见悬挂在墙壁上他的几幅楷书字幅。他的字结体典雅宽舒,运笔刚健险劲,字形方正端丽,行笔过度富于顿挫起伏变化,有些字又具有隶书笔意,古雅凝重。如不是亲眼所见,自己很难把这璞玉般难得的书法作品和眼前这位衣着简朴,豪爽健硕的农村老人联系在一起。
   老人的居所简陋,家私简单,生活用品的摆放也略显杂乱。内房一间,卧室书房兼用,床头墙角堆满了书籍、字帖和拓片,一张古老的高脚书桌上面,整齐摆放着笔墨纸砚,与外屋的零乱形成了鲜明对比。
   老人只有高小文化程度,但自幼喜好读书,记忆力超人,能熟背上千首古代诗词、名篇佳作,熟读《春秋》、《左传》、《古文观止》、《史记》等很多文史名著。即便现在已经年近古稀,《兰亭集序》、《长恨歌》等名篇也能随口吟诵。如果即席书法需引用诗词名句,也能不假思索,信手拈来。
    老人很健谈,思维活跃,观点新颖,鞭辟入里。王羲之、欧阳询、虞世南古代书法大家如数家珍;谢炳岩、孙伯翔、于右任等海内外现当代书法家耳熟能详。
谈到书法,老人说:“写字是个人心灵自我安慰的一种体验,千万不要一提起来便想到发表作品,成名成家,名利双收之事。书写是只可自娱乐,不可对人说的艺术,沉不下心,便走不进去。走不进去,便是门外汉。你想,连一个艺术殿堂大门之门都摸不着的人,怎么能企及在艺术上当家作主,再继承创新,发扬光大呢?”
    老人性情很豪放,有点大大咧咧,说话坦诚直率。他一边陪同我们参观他的书法作品,一边谈自己的书法体会和见解。“三国时的曹丕认为文以气为主,书法很讲究气势。我认为字的气势也是从文的气势而来,腹中有书气自华。要养书法之气,途径便是多读书,特别是多读诗,读诗是去俗的最好途径。当年我读书几乎过目不忘,周围邻近能借到的书都读遍了,背诵之多,恐怕无人能及。年轻的时候我曾发出狂妄的哀叹:绵绵山岭,皓皓明月,孰是我师?”
      当谈及对他几十年寒暑不辍,研习书法的动因,老人很实在地道出了个中玄机。他说,自己的翰墨情结,就是缘自于对著名书法家,自己的本家伯父高海清的敬仰和追随。自小与伯父晤面的机会很少,但伯父的赫赫大名,一直是自己的骄傲和自豪,伯父书法造诣很高,可以说“逾越宋唐,直攀魏晋”,是省内外书法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物。自己打小就在心里立志学书,恐怕书法门庭寥落,便心慕手追,经年累月,刻苦临池,为的不让邻里乡亲笑谈高家书法后继无人。
   这朴实的话语,道出了这位具有山石性格的书法老人的信念和执着。正因为这朴素的信念,才成为了高老及北鲍庄人历代寒暑不辍,坚守着他们心里的这块书法艺术宝地精神支撑。
   临别前,我们将刊有高老书法作品和北鲍庄村民书法专辑的《阳光印象》杂志赠送给他。老人撩起浸满汗渍的衣襟搓了下手,迫不及待地打开了散发油墨香气的书页,那绽放笑容的饱含沧桑的黝黑面庞,永久地定格在了我们大家阳光般灿烂的心田。
                                     以书常会友,惟德自成邻
    在当下的社会,人人崇尚经济,看重利益,更不用说在经济尚欠发达的偏远农村。但在北鲍庄村能有如此广泛的研习书法的群体,还真是一道独特的风景。为了更深入地解读这一现象,我们决定走访同样痴迷书法艺术的老支书。
    走在去村委的路上,我们注意到,很多农户的院门上,去年除夕粘贴的对联大多完好。这时,闻讯赶来的村支书笑着给我们作了介绍。在其他村,每到过年,为了省劲,大多从商店和集市购买版印的成品对联。而这个村,除了个别鳏寡孤独的住户,其余人家的对联几乎都是家人独立手写的。每到春节来临,在外务工的、常年客居外地的、放寒假的大中小学生,回家过年团聚团圆,欢度佳节,每家每户都挖掘出最大的人才潜力,不忘展示书法技艺。
    每年的除夕,是大家相互拜年的日子。而北鲍庄人要做的第一件事却是大家成群结队,参观各家各户的春联。人们不单评说对联的内容,更重要的是点评对联的书法艺术。对很多人家来讲,这已经不亚于如自己孩子在学校的年度终考。虽然不设奖项,没有任何奖励,但村里人很在意那些村里权威知名人士的评点。每年春节过后,不管是务农的、做工的、上学的,一年间笔墨不辍,必定要在来年的春联展示中,给村人一个惊喜,给自己和家庭赢得村人的赞许和尊重。所以,每家的春联,几乎都爱惜保护到来年。
     村委会其实就是村中的一个普通院落,院外的村务公开栏、村规民约,院中屋内悬挂的很多制度,就连村委外边东邻居民的山墙上的选民榜,大都是手写书法作品。村支书介绍说,这些都是村里书法爱好者书写的,还一一叫出了书写者的名字。我们调侃说,“你简直就是一个书法协会会长”。他高兴得合不拢嘴,倒背着手,煞有介事地说“相当于!相当于!”。
从介绍中我们得知,北鲍庄村村民闲暇时研习书法,切磋技艺,已经形成传统。村民之间崇文尚德,和睦相处,就是偶尔有点小纠纷,村内具有书法权威的老人一席话,就能化解村委调节不起作用的一场危机。
   访谈间,支书好像很急切地要带我们去村民高玉烈家。当我们踏进高玉烈家院门的时候,几个村民正在和主人一同在院子的杏树下的八仙桌上,鉴赏老人刚刚得到一套皇宫珍藏版《三希堂法帖》和一套《中国十大书法家作品集》。大家象鉴宝一样,不停地讨论者,赞叹着。稍事寒暄后,我们也融入了在这个团体里。这时我瞥了眼支书,仿佛明白了他刚才着急引领我们到这来的原委。
    高玉烈也是村里知名的书法老人,人很精干,精神矍铄,说话很严谨,也很谦虚。他的书法造诣很深,在村民中有很高威信。谈到书法,他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不要将书法看的多么神圣,其实它同下棋、打牌、喝酒、闲聊一样,它只是一种个体的消遣,比其他活动略微高雅一点而已。”“不要轻易贬低一个人的字,内行者深知,即使略微看上眼的字,人家下的功夫不知有多少,其中甘苦他人何知。明朝董其昌将文徵明的字不置眼角,是其自大狂妄,为人应厚道,要不书法白练了!”
    在大家的要求下,高玉烈欣然提笔,现场作书。只见他运腕自如,一气呵成。笔法洒脱,结体端庄,含蓄而又大气,飘逸但不乏健俊之美。写完后他向大家说道:“书法就是为了把字写好,写美观,写精神。主要在两个方面下功夫,一个是布白,一个是线条的质地和力感,其他理论都是从这两个方面衍生出来的,现在不着边际的理论很多。”然后他补充到,“就是楷书也要把笔画写的有飞动之势,有力度,使整个字光彩照人,熠熠生辉。当然我的字还达不到这样的境界,我也在努力。”
     荷锄修田园,洗砚就花栏。我敢说,他们的生活单纯但绝不单调。他们的交流热烈而真诚,虽说不是很专业,但他们很用心。我分明感觉到书法不仅已融入了他们的生活,更融进了他们的肉体和生命。因为他们已经到了热爱书法就如同热爱生命一样重要的境界。
                                                 鱼戏新荷动,笔游龙蛇飞
     访谈中,我们得知,这个不起眼的小山村,已经为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美术学院等全国各地高等学府输送了几十名优秀人才。而书法艺术的熏陶,也许就是他们放飞梦想,历练智慧的最原始的平台。
因为他们在研习书法的过程中,不单单是学习掌握了书法的艺术技巧,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习的意志品质,懂得了生活的道理,领悟了人生的真谛。
     在北鲍庄小学高全永老师的家里,也聚集着一帮孩子。他们正在高老师的指导下专心练字。正好是暑假,孩子们也就有了更充足的习字时间。孩子们稚嫩的面庞,有着少有的专注与沉着。从研磨到运笔,一招一式都有模有样,中规中矩。
     高全永老师,质朴内秀,不善言谈。是村里知名度较高的书法爱好者,也是推动村里书法活动的热心人。有着三十多年教龄的他,深谙传承和发扬书法艺术,就必须从娃娃抓起的道理。老师的身份和位置,对孩子言传身教,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于是,在学校,他利用业余时间,指导孩子们练字习字,传授书法艺术知识,培养孩子的书法兴趣。利用课外兴趣小组,对有潜质的孩子重点培养。课堂上,他和其他老师们一道,对学生的书写严格要求,悉心指导。他们学校学生的书写普遍很好。书法练习,客观上推动了学校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升。
     返回时,恰好这个村的刘亚楠同学和她的妈妈要搭乘我们的便车到学校领取高中录取通知书,我们便欣然应允。上车后我们了解到,刘亚楠的中考成成绩不错,她的妈妈在外地务工,是专程前来帮孩子办理高中入学手续的。做妈妈的絮叨自然是免不了的,但一路上妈妈嘱托最多的是,要好好学习,学好学问,要向村里的老前辈学习,练好字,写好字,象他们那样,做一个众口称道的文化人。
     听着她们母女的交流,我感慨很多。是呀,书法或者其他学问,都有很强的继承关系,榜样在前,无以同人家谈论对话,知耻而后勇,思贤见齐,这是作为一个文化人或者任何一个敬业的人所必备的一种品质。没有了它,人们便歌颂后进,赞美懒惰,也便一事无成了。
                                                             后记
      这次专访是我历次访谈中,心情最复杂,最凝重的一次。真是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山,任何时期,历朝历代,不使野外遗贤,谈何容易。我的专访对象是自己的衣食父母,天底下最善良最朴实的一个群体---农民。但他们却以真切的生活,教育了我,感动了我。评判一个人是否有真才实学,不是看他的出身学历,而是看他对文化是否从骨子里真正热爱,并且用自己的眼睛和内心去真实感受,终生实践。否则,即使在文化队伍里,我们也可以说,他不是文化人。自己平时还总是以文化人自居,解读了他们,你才知道,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根就在农村,就在那千千万的农民的骨子里,血液里。俗话说的“耕读之家”,其主业是耕,读是其副业。但副业有很大的作用,耕是劳心劳神使身心困苦的事情,只有读才能使人的心境平静下来。耕读也是人类自身活动中动静皆宜的事情。如果再有文房四宝相伴,有书法为伍,我想也真算是至善至美,永无愧憾的事情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文学云(文学现场西湖版):华语网络文学创作云

文学新生态【西湖IP大会论坛现场】网生迭代 为I而生

网络作家版权保护中心

侵权违法投诉电话:13 175 114 117

|云朵儿|Literature Cloud Forum |《云朵儿》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