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读书 杨玉勇 国庆节是2017年最长的一个节日,利用八天节日时间,研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该书以访谈录的形式描述了习近平在陕北插队时学习、生活情况,通过当时与习近平一起插队知青、村民、社会各界人士的回忆记录,再现了习近平在陕北黄土高原七年知青岁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通过研读学习,深使震撼和冲击,成为我品格力量和光辉榜样的活教材。 勤奋学习、善于思考。书中受访者提到,习近平在梁家河吃不饱穿不暖、每天要进行高强度劳动的恶劣环境下,仍旧没有放弃学习,只要有一点时间就坐下来看书学习,充实自己的头脑。“近平很喜欢学习,平时也喜欢看书”“上山放羊,揣着书,把羊栓到山坡上,就开始看书”,“白天去山上劳动,晚上回家一有空就看书。”“他每天下地干活回来,吃完饭就看书,到了晚上,他就点一盏煤油灯看书,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近平每天都要看到大半夜,困得不行了才睡觉。”面对当时的苦难与磨砺,习近平没有抵触与怨言,勤奋好学达到了夜以继日的程度,读的书涉猎到政治、历史、哲学、文学、军事等领域,这为他以后成长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思考决定人生的高度,成就生命的格调。从“习近平教我写名字”的回忆中,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他善于思考,他认真地想过如何在黄土地上扎根、生活,从打坝、修梯田、打井,增加粮食产量,办沼气池中都能找到他在农村扎根的土壤,体味到底层群众的酸甜苦辣,他从中找到农村社员群众的需要和期待,也找到他自己的人生坐标。 以民为本、以实为先。七年的知青光阴,让他了解和收集到了民声民意,“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习近平在梁家河与当地社员群众共度时艰,水乳交融的七年。七年知青岁月,他把自己当做“普通农民”而不是“知青”,真正把自己看作是“黄土地的儿子”。他与父老乡亲在思想情感上打成一片、融为一体,是他“以民为本”群众观树牢的重要时期,形成了他后来“融入群众、植根群众、造福群众”的群众工作方法,这也是他以实际行动实践人民至上价值取向的源头所在。“近平是靠自己踏踏实实干出来的”“他不搞形式主义,不搞那个年代时兴的学习、运动,而是立志办大事。要给群众做实实在在的事情”“他当了梁家河的村支书,带领大家建沼气池,创办铁业社、缝纫社”,习近平用每一滴汗水的付出,生动地诠释着他那句“千在实处,走在前列”的名言。七年的农村生活,七年与人民群众的甘苦与共,造就了他以实为先、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他真正做到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志存高远、勇于担当。习近平到陕北插队的时候还不到16岁,是全国1600万知青中年龄最小的,而他所去陕北插队的地方又是条件最艰苦的,也是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在物质和精神极度匮乏的环境中,磨练了他吃大苦、耐大劳的意志,锻造了他不畏艰难、志存高远的品质。他带着“黑帮子弟”的身份努力克服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正是这样的艰苦生活环境和思想政治环境,宽大了他的胸怀,让他的思想得到淬炼,境界得到升华,铸造了他志存高远的赤子情怀。“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习近平从他插队那天到他离开的七年艰苦岁月,确定了他为党、为党的事业,为人民服务的坚定追求。为改变梁家河的落后面貌,他勇敢地承担起村支书的责任,在他当村支书一年多的时间,带领社员群众开拓进取、苦干实干、打出了村里第一口吃水井,建起了第一个铁业社、缝纫社,让第一座磨坊在梁家河生根开花结果。他为了解决村里“烧火”问题,远赴四川学习沼气技术,亲手试验建成了陕西省第一个沼气池,打出了第一个淤地坝,在他的带领下,原来出动全村去乞讨的贫困村庄,变得红红火火,一片生机,这是他敢于直面困难,自觉把使命放在心上,把责任扛在肩上担当使命感所驱动的,也是他不忘初心,用自己的实绩践行着:人生的价值在于奋斗,在于为他人、为社会作奉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