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云止于水 于 2018-1-16 17:53 编辑
在薄情的世界里深情地活着
博山 云止于水
昨日写了一篇文字,从日常的琐屑感受到在薄情的世界里深情地活着的美好。写后,贴在文学现场,有一位朋友留评说:听到这句话很久了,我不这样认为,苏轼说:“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陪田院乞儿。在我眼中天下没有一个不是好人。”如何说这世界是薄情的?
我没有回复,只在自己的微信中写到:东坡何以认为从玉皇大帝到田园乞儿,无一个不好人,就是因为他的深情,以深情对凉薄,以德报怨,看他的一生岂不都是在薄情中深情款款地活着,一生都在以文字为出口,记录他的思想,为百姓祈雨而得《喜雨亭记》,夜归不得入门而写《临江仙》,三更倚杖听江声,既有“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的困惑和感伤,更有“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这般对矛盾心情的超越,良辰美景,一叶扁舟而去,融合在自然的静谧中。他一生仕途坎坷,屡遭贬谪,晚年更被一贬再贬,直到荒远的琼州,食芋饮水,与黎族人民一起过着艰苦的生活。谁说世间深情,所遇之人深情?
一任一任的皇帝私下都很喜欢他,一任一任的太后都成为他的朋友,可是他却遭到贬官、逮捕,一辈子几乎没能在一个地方住上三年,恰如风中飞蓬,东飘西荡。然而,他以天真无邪的心灵,以对生命的深情到处捕捉这在常人看来难以忍受的屈辱生活中诗意片刻,化为诗文辞赋,化为书法美食,流芳千古。东坡最好的文章都是在被贬谪时写就的,却丝毫没有怨气,相反却表现出深广的视野和极其旷达的胸襟。今天我们读苏东坡传记时,就是在追随一颗在薄情的世界深情活着的伟大心灵。
林语堂是这样结尾的:“在读《苏东坡传》时,我们一直在追随观察一个具有伟大思想,伟大心灵的伟人生活,这种思想与心灵,不过在这个人间世上偶然成形,昙花一现而已。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你为什么不快乐,因为你没有读苏东坡,这话说得多精辟啊。无论别人诽你、谤你、怨你、排挤你、背叛你,而你依然以深情相对,这样的人该有多么快乐?因为深情,所以对人、对事、对物都怀一腔痴爱,自爱以爱人,痴迷山水、书法、美食、瑜伽、耕作、文字,在文字里豪气逸云天,在文字里泣鬼神。
深情对薄情的例子也不少。朱安十八岁成为鲁迅先生的原配夫人,洞房花烛夜独守空房,婚后第三日鲁迅先生就离去了。鲁迅先生与许广平以爱而相守。鲁迅多次对友人说:"她是我母亲的太太,不是我的太太。这是母亲送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负有一种赡养的义务,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除了供以生活费用,人间之爱从未有丝毫给予,她一生孤独,却一直守护着婆婆。晚年,鲁迅先生去世后,她生活极其艰难,却不接受外来的接济,悉心照料鲁迅先生在北京的故居和藏书。她应是深爱鲁迅的,总是说大先生和许先生对她都特别好。写着这个故事,眼里竟满是泪水。该有怎样的深情,才可以在薄情的世界里,安然走过孑然一身的四十一年的漫漫岁月?
临终时,她泪流满面地说希望葬在大先生身旁,却也只是奢望,一个人孤独地死去,一个人孤独地在婆婆的墓旁。
是啊,我们没有理由责问先生,他不忍拂逆母亲,却把一个女子推入了万劫不复的孤独之中。或许先生没有辜负这个世界,没有辜负他的使命,但对于朱安来说,他始终是薄情的。朱安以对大先生的深情,无怨无尤地等待一点温柔,却从未得到。怪谁呢,封建社会,包办婚姻,还是命运?朱安的深情,这样卑微,却让每一个知道她的人,默默为之垂泪。只愿来世遇到一个平凡的人,得温柔深情相待。
苍凉张爱玲。这个在文字之外,单纯如孩子的女子。在遇到胡兰成后,低到尘埃里,再从尘埃里开出花来,他们共同写下: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他懂得她,却不愿给她成全。这个无情不专的、文字可被称为翘楚的男子,终究不能在一个女子的身边过一生,如此薄情。
而张在他和范秀美在一起时,去看他,希望可以选择她,可是他早已经厌倦,把爱玲再次推入寂寞之中。他辗转流离,却是到处拈花惹草。这个文字中有金粉之气的男人,实在是不能给予谁岁月静好的。范秀美怀孕后,他让范去找张爱玲,爱玲居然出钱并陪着范去做打胎手术,深情如斯。后来,张爱玲在《太太万岁》的稿酬到手时,全部寄给胡兰成,来接济他的生活。这是一个多么深情的女子啊,虽然孤绝,却孩童一样纯真,爱得如此彻底,却也是离开得决绝坚定,之后,再不愿有任何联系。甚至在文字中,也不愿写到胡兰成一个字。或许《小团圆》是他们的经历,却早已是千帆过尽之后。想来,如何爱一个人,如何心痛,才会藏得那样深,从来不敢碰触?那么多独自一人的夜晚,在只有简单器物的房间,她是如何煎熬过来的?
想来,世间薄情多矣,能够深情活着的人,都对生活和生命怀了一腔痴爱。想来,令人感慨万千。
2018年1月13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