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见贤思齐 于 2018-2-26 14:25 编辑
不疯魔,不成佛 ——有感于文学现场微讲堂张志成@疯子老师主讲文学创作的经历与故事 博山 夏伦稳
2018年2月24日星期六晚上8:00至21:38,我将永远铭记这段美好的记忆。因为这个时间段,我一个人悄悄地来到办公室,安静地聆听微波(微信直播的简称)里传来的刻骨铭心的故事。 讲故事的人,大名叫张志成,淄博周村人,一个网名叫“疯子”的人。 苗露主席提前在文学现场微信群广播:今晚8点起,张志成主讲文学创作的经历与故事… 张志成何许人也?我在脑袋里快速搜索,是不是那个“疯子”? 接着苗主席回帖:“张志成老师在文学现场的网名为疯子,他写作勤奋,热心跟、回贴,赢得了众多文友的尊敬。” 当确定了张老师就是那个常常在我文学现场文字后面留言的人时,我就非常激动。因为以前只见其文,不见其声,今夜有缘聆听恩师的声音与教诲了。这是我三生三世修来的福分呀。 印象中疯子的文章非常有味道。这种味道不同于云于水的小家碧玉,也不同于淄水金山黄丰年的 学者风范,更不同于深山樵夫的活泼烂漫。 正如上期主讲嘉宾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蒋新老师说的那样,每个写作者都有自己的个性和味道,一个人的人生姿态决定了他文章的格局和境界。疯子写的故事总是让人看了回味无穷、荡气回肠,有的故事还让我看到人生的悲凉,当然更多的故事富有哲思,带给人们真善美和正能量。 聆听疯子的讲座,得知他1979年就开始在报纸上发表文章,那个时候我还没有出生,所以他对于我来说,是前辈,是老江湖。他看过的书,他经历过的事,他写的文章,比我这后学不知道要多多少倍,而他一直还这样谦卑,这样好学,实在令人敬佩!曾有一段时间,我规定自己每天坚持在文学现场至少写一篇文章,后来发现没有人看,没人留言,加上生活琐事繁忙,就搁笔了一段时间。不过疯子和高山流水老师的留言,的确温暖了我一段孤寂的写作冰冷期。甚至有段时间,看着他的文章,看着他给我的文章的点评留言,我还特别想去拜访他。 疯子?真疯了?记得2015年的暑假,我在博山正觉寺举办的大学生夏令营活动做义工,我在正觉文宣部新闻报道组,每天白天在寺院听法师的开示、专家的讲座,晚上在电脑前赶稿子,写新闻报道,整理专家讲座笔记,忙得常常通宵达旦。我那时是最勤奋的一个义工。因为我还要带着女儿,还做着其他随喜的活。七天下来,我写的发表的稿子数量最多,入选正觉寺官网的最多,被菩萨网、凤凰网佛学频道转载的最多。后来我把他们打印出来,厚厚的一摞。在和义工师兄的交流中,来自北京中国传媒大学的编辑学专业女师兄,和我们分享了她在北京采访博山焦波老师的视频,这个采访是她的毕业设计作业,她说预约了半年才有机会预约到了焦波这个大腕。 我们文宣的秘书,一个来自广州,刚高中毕业,考入四川大学传媒学院的女师兄,看了视频,羡慕不已,然后她又百度了焦波,知道了他还是她即将上学的学校的客座教授,她说她也想去拜访焦波老师。我随后和她分享了我的邻居、淄博十大模范老人、摄影家、剧作家、省级非遗博山八角鼓传承人吴骏瀛老师赠送我的摄影集。他说焦波是他的学生,以前常常跟他一起摄影。他的影集里还收录了博山万杰集团董事长孙启玉知青下乡时的照片,博山吴雁泽给老乡唱歌的照片等。 其实,自从我知道焦波是国务院新闻办图片库总监后,也是一直想拜访他,见见他,只是一直没有机会。看着眼前娇滴滴的小师妹求助的眼神时,我的虚荣心马上作怪了。我就和小师妹吹牛,我说可以带她去见焦波,直接去他家找。运气好,一次就找到他,用不着半年。 农历七月十四那天,我们如约一起下山,坐车直奔博山崮山,我从邻居那提前问好了焦波老家的村庄,一路问过去。到了村口,当打听到焦波就是出生在这个村子时,村民都对他都很熟时,我那小师妹终于松了一口气,说了句:“不疯魔,不成佛!”我当时第一次听见这句话,还不当明白是什么意思,师兄人小,但是美丽如花,冰雪聪明。她妈妈是做人类潜能研究和开发的,她看的书都是非常深奥和经典的。 “疯魔是入迷、入魔的意思;成佛是成为修行圆满的人。不疯魔,不成佛;本意是指佛教徒在修行时,如果不像着了迷似地苦心钻研佛法,就不能修行圆满而成为佛。”小师妹嘴角上翘,嫣然一笑,娓娓道来,我若有所悟。 此时此地,我们两个人,着了魔一样地去茫茫人海中寻找一个从未见过的陌生人,而且还是一个非常难见的名人,我们会成功吗?我们的此行会圆满吗? 我们就像疯子老师笔下小说《刘二遇贵人》中 的那个刘二,不过刘二是想钱想疯了,我们是想人想疯了,来了疯劲,一路疯行,阿弥陀佛,么么达!如果真有佛祖的话,那他一定会保佑他至诚的弟子,心想事成! 我们从村口,一直打听到焦波家的老屋,看着大门紧锁,铁匠把门,我们的心当时就冷了。我让师妹继续往前走,我则暂时留下来,朝着焦波家的大门,学着仁炟师父三叩一拜的样子,给焦波的老屋磕头,心中默念焦波的名字,感谢上苍给了我机会,让我有缘一睹名人故居。更是期盼早点儿见到他。 后来,我们经过村中的一个关帝庙,又看到一户人家,主动上门问道:“大爷,您好!请问您看到焦波老师回村子了吗?” “焦波老师,现在很忙,一般人没缘分,见不着他。像我这样的本村人,一年也是难得见上他一次。不过你们也不要沮丧,焦波是个大孝子,他一般每年七月半鬼节,都会来给他爸爸妈妈上坟,要不你们去他侄女家去看看吧。”大爷边说边给我们指路。 我们又折回了村口一排新盖的楼房那,打听着进门,一开门,还真见到了焦波老师。面对陌生人的来访,简单寒暄,问明来意后,焦波老师和他的家人,热情接待了我们,一直和师妹聊着,最后合影留念,焦老师还送我们他的摄影集,临走时一直把我们送到楼下,我们一见如故。小师妹特别会说话,不断赢得焦老师的好感。 “焦老师,好,我很喜欢语文,我的大学专业是编导,您说如果我兼学点摄影的话,您有什么建议?”小师妹谦虚好问。 “做什么学问都离不开文化,就多看一些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吧,有了文学的积淀和熏陶,人就有了智慧,有了智慧学啥就像啥样。像我原来是个语文老师,喜欢文学,转行摄影,那些文字帮了我大忙了…”焦波老师循循善诱、点拔通透。 回来后,我认认真真翻看着焦波老师送的摄影集,特别喜欢他给每张照片起的名字和简介,简直是画龙点睛、神来之笔。一部《俺爹俺娘》摄影集,我读出了焦波老师摄影和文字编辑的神韵和匠心。 后来,我以焦波老师为榜样,加入了淄博日报摄影记者的队伍,圆了疯子老师说的那个记者梦。看着我的摄影作品上了淄博日报的头版,看着我的文章上了淄博日报柳泉文学副刊,我这个也被老婆、被亲人、被熟人、被群友骂作“二货”、“疯子”的人,听了张老师的讲座,如同遇到了知音,倍感亲切。 张老师用疯子这个网名,的确意味深长。他像一个对文字和文学着了魔的疯和尚,他的至诚志坚,在文学的大道上修得非常圆满,令人敬仰。他像一个开悟得道成佛的高僧,写出的故事充满了生活的智慧和人性的哲思,一直引领人们去思考,去回味,去模仿,去赶超… 特别知道了张老师还大病在身,岁月留痕,我想用一首打油诗赠他:“身残志坚文学逐梦,自强不息文学现场。厚德载物提携新人,志同道合良师益友。” 现在最想做的事情是,想约如我一般,想见张老师的人,一起去拜访他,如同当初拜访焦波老师那样。 亲,您愿与我同行吗? 如果愿意,请留言!
2018年2月24日星期六 23:53 写于博山郑良前文学工作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