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宋庆法 于 2018-7-18 15:48 编辑
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相信友友们履痕处处的取景框里,自然界的风情万钟收入囊中,倘回播一帧帧,少不了山野间一株株被游客触摸了印痕的名树上,被游客系了无数红布条的影像。想必,在按下快门定格后的那一瞬间,忍不住情深深,再次让我回望一眼时,顺势吹过南来北往的风,布条借着兴奋剂的作用,纷纷扬扬借风飘舞,远望过去,以为树长了轻柔小翅膀在空中飞,红布条又似盛开的点点花朵,成为绿色海洋里的一道别样景致。 自己孤陋寡闻,虽也见惯不怪,有一次好奇心理驱使,打破沉默问于人,回答说,那是游人祈求美好爱情姻缘,在此许愿、祝福而率意为之。 还记得是在千佛山,不只是有系红布条的树,山顶望岱亭的栏杆上,盘了许多“同心锁、平安锁”,山道中还用粗大的铁链固定了一把重有几百公斤的铁锁,旁边相伴的自然也是一串串小铜锁,有的锁上锈痕斑驳,想必“山中岁月长,修炼欲成仙”的愿望由来已久。猜揣,这些红布条与铜锁大概是出于同一目的。 循环往复的节气亘古不变,周而复始在人世间静静流淌。常言风过留痕,乡风一点一滴日积月累,形成各具特色的民间文化,流传下来约定俗成的烙印,想一朝一夕间消失磨灭也不容易。 捯饬一遍乡村记忆,翻阅出一种为儿童佩戴百索子。起初并不明了百索子是何种用意,经不住时长的百闻千睹,耳茧也积攒些小常识,不过是手工纺织染就的五色线,端午时系在小孩手臂上或脖子上,遗传风俗认为,这样可以辟邪驱灾。曾几何时风靡于巷陌深处,大概是先人崇拜五色为吉祥色。不晓得从何时起的规矩,百姓家大人们,端午清晨揉开惺忪睡眼,第一件要做的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也有禁忌,嘱咐过了牙牙学语期的孩子千万不要乱嚷,是怕惊动了天地灵魂,还是怕童言无忌招惹神明不满,没人能清楚明白,上下五千年,祖上就是这么一代代传下来的。 规矩里切记切记的是,五色线不可任意拽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一场大雨,抑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这样做的还有另外一番意思,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孩子由此可以长命百岁保安康。 想想也是,为人父母确实不容易,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也就罢了,还要时时想着陈年旧事里的传统,生生怕后人担灾受难。也许,绵延无穷尽的愚公后裔们,子子孙孙,得益于这些口口相传的黄帝外经。 沉浸于莫名,为稻粱谋人还须回归现实。今倏忽温风至,因循暑气来。这几日大地周遭试不着一丝凉意,即便从遥远的南方吹来些风丝,感觉是从太上老君炼丹炉里扇出来的。闷热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燥。皇亲们可以去避暑山庄享受逍遥,子民却没有这般福分,只是羡慕候鸟能耐,逆来顺受又不心甘。传言山间能消酷,星期天约上几个好友,抛却烦恼,一溜烟钻进山区。路途千回百折,受若要富先修路的理念,却也并不怎么颠簸,辗转山间,被沿途大秀曼妙身姿植被诱惑,试着摇下车窗探究,一股高温热流不失时机随即占领车内空间,适才觉出车内车外冰火两重天。 那些躲在山坳荡荫里的石头房子,看上去也是灵性有加,扎堆窥探着山外来客。错错落落的远中近景,是一幅幅立体感极强的油画。欣赏过表现户外自然光色彩,捕捉瞬间变化的印象派表现手法,那些号称世界名画的作品,即使是挂在灯光映衬的展厅中,哪能跟山旮旯里能工巧匠的杰作相媲美,与这些房子的格调比起来黯然失色。 走着走着,车配GPS乱了阵脚途中罢工,不得不停在丁字路口下车问道。扫描附近竟也不见一个行人,眼神无意中瞥向一家房顶,上面有一团团花花绿绿的小东西,好生奇怪,既没有藤蔓牵连,房坡上哪来的花儿?不大可能“上葳蕤而防露兮”,有可能是乘加勒比海风过来的新物种。猜测半天,大概是那种叫瓦松的植物吧?正寻思,颤颤巍巍过来一位淳朴老太,先把问路的事扔一边,拣最关心的问:“大娘,那屋坡上是些什么花?” 她收住脚步,瞅了眼一行人,指了指那户人家的房顶说:“你是说那瓦上面?嗨,那不是些花,是孩子们戴的百索子,撂上屋好让牛郎织女相会。” 不问便罢,这一问更像一头闯进了云里雾中。论季节,农历才“6月6”,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不是“7月初7”吗?这老人家无意中出了个谜面,揭开谜底还要虚心求教。 “大娘,你有急事不?能否讲讲撂上屋的百索子,若耽误了您的事,可以用车送您过去。” 老太太听到这话倒有些不好意思了,找了个树荫处站定,轻声慢语一边比划一边说。原来,这儿民间“6月6”百索子撂上屋,相传是天上牛郎星和织女星被银河分割在两岸,一年中只有“7月初7”这一天可以相会。没有渡船,怎么办呢?群众丰富的想象力取之不竭,成人之美心想事成派上了用场。没人能够说清楚从哪年哪月开始,发明了趁6月6这一天,把天下儿童端午节戴在手上的“百索子”撂上屋,让那些叽叽喳喳飞来飞去,能通天庭的喜鹊衔走,一条一条积少成多,用用五颜六色的“百索子”,在银河上架起一座象彩虹一样美丽的桥,以便牛郎和织女相会时通过。鹊桥鹊桥,人与鸟协同合作,造一座桥成就一段佳话,“巷尾剧院”不知演绎了多少年。 这么浪漫的想象,该是“青青子衿”人的时尚,如此看来,倒不如一个街头老妪耳熟能详。一群人终日营营扰扰,堪比拥尰卷曲之物,从相互对视的眼神里,能读出汗颜有加的猥琐形态。归途,想一想此行收获,默然欢喜,其他的都能忘却,枝丫间的红布条、娃娃身上的百索子,不用捉刀人代劳,已经深深刻在记忆里。套用句网络流行语来炫耀,真真是“涨姿势”了,这样的消夏行,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