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匆匆(13) 桓台 张连勋
十三、遇见童师傅
由于昨天晚上睡的晚,龙哥一觉醒来已是日上三竿,嫂子早已准备好了早饭。龙哥坐到饭桌前吃饭,问嫂子,“我哥吃过了吗?怎么没在家?”,嫂子说,“你哥早吃过了,去县城看外甥和孙子了,下午回来。”
是啊!昨天上午回来的路上,堂哥说,要去趟县城给孩子们送花馍。嫂子的厨房手艺精湛,特别是面食做的好,最拿手的还是花馍。每当想城里的外甥和孙子,堂哥就让嫂子蒸上花馍,带上几包,到城里闺女儿子家,见见孩子们,必竟是隔辈亲吗。
吃过早饭,龙哥觉得冬日的暖阳很好,想到街头走一走,刚出堂哥的大门,就看到当年学木匠时的师傅童大爷走来。龙哥赶紧迎上前去,拉着童大爷的手说,“大爷!你这是要去哪里?”,童大爷喘了口气,不紧不慢地说,“听说你回来了,我来看看你。”龙哥一听这话忙说,“大爷!可不敢这样,我这还没来的急去看您呢!”说着忙把童大爷让进家,进屋坐下。龙哥急忙烧水沏茶。
童大爷已经八十多岁了,当了一辈子木匠,手艺好为人实诚,在十里八村,乡亲们都很尊敬他。因电动木工机械的普及,加之上了年纪,操作不了那些先进设备,孩子们都不让他干了。如今,在家怡养天年,身体很壮实,八十多岁的人了,精神矍铄。
童大爷端起在哥倒上的普洱茶,喝一口慢慢品着,从怀里掏出一只墨斗子,递给龙哥说,“送给你!我现在用不着了,做个念想吧。”这可是木匠行里最珍贵的礼物,龙哥双手捧着墨斗子,想起跟童大爷学徒的岁月,感慨万千。
龙哥记得,当年童大爷告诉过他,“木匠有三件宝,它们分别是,墨斗子、斧子和量尺”。墨斗子是一种画线、打线工具,传说是鲁班发明的,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它多用不易变形、不开裂的干燥松木或柏木制成,也有以牛角或铜材制作的。造型往往充分发挥木匠个人的想象和创造,设计出颇具个性、富于情趣的墨斗子。
在各种木匠工具中,墨斗子样式最多,都是木匠自己制作。当年,在师傅的指导下,龙哥制作过自己的墨斗子。曾看到技艺高超的师傅将墨斗子制作成一条水中游弋的鱼,或将其制作为一条泊在水边的船,还制作了一个象一头安卧熟睡的狮子,真是维妙维肖。龙哥手捧着童大爷制作的这只犹如平湖落雁的墨斗子,真是维妙维肖,栩栩如生。这么贵重的礼物,是龙哥最喜欢的,真真地爱不释手。
墨斗子,它有车身、转轮、蘸斗、摇把、划尺子等部分组成。车身头高尾低,周边多饰以精美的图案,车底平整,易于拖拉,木轮安装在靠近车头的部位,中间由一弯曲的摇把为轴,转轮滚子缠绕墨线,墨线一头拉伸到装有墨汁和棉花的蘸斗中,经由墨汁浸染再由蘸斗后面的孔洞中伸出,伸出的线头拴固在竹子做成的“勾板”上。
打线时,先将蘸斗中倒入一定的墨汁,然后用尺量出即将打线锯刨的尺寸,用墨斗中的划尺子蘸墨点出相关标记点。右手握住墨斗子车身,左手将“勾板”卡于木板一端,沿标记点拉引墨线至另一端,用大拇指卡住墨线出口,并下按墨线,使两端绷紧,然后在墨线中央用左手拇指与食指一起向上提线,接着两指松线一弹,木料就印上了一条清晰的线。打完线后,用右手旋转摇把将墨线收回到木轮上,就完成了一次打线。
墨斗子的传说,多次听师傅说过,它能够压制僵尸鬼魅等诸般妖邪,古时被人们奉为圣物。在过去,它是鲁班祖师爷留给徒子徒孙吃饭的工具,也是留给木匠们保护自己的“法器”。宋朝时秦少游曾给苏轼出过一首谜语诗: “我有一间房,半间租与转轮王。有时放出一线光,天下邪魔不敢挡。”谜底就是墨斗子。
捧着这熟悉的心爱之物,墨斗子曾伴随过龙哥的青涩年华,跟他一起走过百家门,吃过百家饭。当年,龙哥和师傅童大爷的师徒岁月,像墨线缠绕在了墨斗子的转轮上,青春浸染在了蘸斗的浓墨里,它打出的每一条线,都刻在龙哥的脑海深处,那都是过往岁月的温情。(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