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飞鸿踏雪 于 2019-2-16 17:33 编辑
让孝从心底里成长
博山 飞鸿踏雪
我是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妻子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家庭主妇,孩子呢,现在就读于某大学,组成了一个和睦的家庭。尽管家庭平凡,可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却非常重视,在家庭氛围的营造与孩子的交流沟通方面,做了一些努力和尝试。特别是教孩子从小做一名明理孝顺的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在写出来与大家分享、交流。
成长中的孩子就像一张洁白的纸,可塑性特别强。从起步,做家长的就得规划好。这就需要家长精心选择典型,给孩子一个明确的标准。
我觉得,咱们中国传统的蒙学读本《三字经》就是一本难得的好教材。女儿在很小的时候,我像许多家长那样,让她背《三字经》,在她成诵的基础上,给她讲“孔融让梨”“黄香温席”“陆绩怀橘”“木兰从军”等故事。在她幼小的心灵上,初步感受什么是“孝”。那些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让她无限憧憬。很有充当故事主人公的渴望。
作为家长,应多选取一些正面的材料,尤其是现在的材料,孩子更容易“模仿”,那就很容易使这些洁白的纸张,迸溅上斑斓的光点。记得,电视台播出的那则妈妈给母亲洗脚后儿子又给妈妈洗脚的公益广告,她看得很投入,一直把那名小男生当做偶像呢。我的女儿每逢有可口的食物时,从不吃“独食”,都会留出一份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看来,那些典型,在她身上有了积淀。
有一句话说得好:老师是学生的镜子,学生是老师的影子。强调了榜样的作用。那么,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做父母的,就必须做好孩子的表率,这样才能使孩子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形成自己固有的行为。我是做教师的,为人师表一直是我的准则。我也用这一准则规范做父亲的角色。我和妻子有一个不成文的约定:我的二老一方,有妻子来孝顺;妻子二老的双方,有我来孝顺。比如说,做好吃的了,妻子首先给公公婆婆端到跟前;岳父家有什么重体力活了,我先跑在前面。我们互敬互爱,互相尊重,用自己的行动和方式做着当小辈们应该做的。在我的大家庭中,真正产生了“有好儿不如有好儿媳”“有好闺女不如有好女婿”的效果。我们相信,大人的一言一行,肯定对孩子会是一种熏陶,肯定会默化到她的行动中,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孩子有自己的处事原则,当家长的不能包办,不能给孩子设计。孩子的所想所做,当家长的适当引导最好了。记得女儿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她到邻居小伙伴家去玩。邻居家的老奶奶卧病在床,呻吟着让在院子中玩耍的孙子去给买几个馒头的时候,遭到了孙子的拒绝。女儿问道:“去给你奶奶买馒头,几分钟的事儿,你怎么不去呢?”她的同学答道:“妈妈说了,奶奶又不是只养活了俺一家,凭什么光指使俺?”听到伙伴的回答,女儿抢白说他不孝顺。回到家,她讲给我和妻子听的时候,我们在替邻家孩子惋惜的时候,更多的是庆幸自己给孩子做了一个好榜样。试想,有那样的家长,又怎么可能带出明理的孩子呢?
前一阵子,母亲不小心摔折了右臂,大小解不能自理。我和妻子在身边的时候,悉心照料。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当我们有事外出的时候,她总是搀着奶奶,小心地褪去奶奶的衣裤,帮奶奶清理一切。说到这一点,很多人不以为然。一个隔代的孩子,能那么做,我们很欣慰。难怪母亲说起自己的孙女时,逢人就夸,说比我们两个(我和妻子)强多了。
下一代的教育是大事,家庭教育更不容忽视。“孝”,是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和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教育子女懂得知恩图报,并将这种朴素的孝文化代代传承,人类文明的薪火也就会长燃不熄。我愿“孝”这种品行,永久在孩子的心底里成长。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