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淄水金山黄丰年 于 2021-2-27 09:29 编辑
原创首发
何时再见麦苗青
张店 黄丰年
再过一天就除夕了,牛年将至。我们兄弟三个担着供品与纸香,到祖陵父母的墓前祭祀。顺着宽阔的混凝土大道,一路我们边说边欣赏沿路“风景”。立春已过,进入“六九”。俗语五九六九,顺河看柳。路两边朝阳地方的小草已偷偷地露出了头。
我们来到父母的墓前,虔诚的摆好供品,请来爷爷奶奶及其他亲人来此欢度“新年”。点燃一大柱香,这香在暖风的吹拂下,冒着浓浓的香气,向周围飘散开来。我们在父母祖先亲人把盏畅叙之际,来到了西边数步的石脊欣赏景致,踩着软软的衰草,极目四望,一股从没有的强烈感触涌上我的心头。
我的脚下向东五六里看到邻村盆泉的大地山岭;向南二里许是著名的石城与窟窿山;向西是济南市莱芜区和庄镇的老姑峪村,再往西是七八里之距的张家台、薔泉等村;向北十来里就是淄河上的明镜——五阳湖(石马水库)。就在这方圆十几里,沃野数千亩的田地上,不论脚下,还是远方竟没有一株麦苗。到处是一片黄土,稀疏的玉米秸孤零零的站在地里,也有的被砍到躺在地里任凭气风吹日晒雨打。更多的土地近似荒芜,黄土荒草交织伸向远方。看到如此景象,我的心情却高兴不起来,则愈发感到沉重。思绪将我带到脚下的土地。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此时我六七岁。那时还没进入集体化。父亲带我来到这里锄小麦,父亲用大锄,我用小锄,在父亲的指导下锄麦。唯恐碰坏一株麦苗,看到一垄垄青青的麦苗,在春风的吹拂下,晃动着矫健的腰肢,心里高兴极了,心想今年又是一个小麦丰收年,全家人又将吃上白面馒头了。
过了两年实现了集体化,走上了社会主义集体大道,各个生产队更是将播种小麦作为主要作物,大地小地都种上了小麦,因为可以收两季,一季麦子,一季玉米。随着农业八字宪法(土肥水中密保管工)的实施,小麦的产量不断提高,由原来的二三百斤增加到四五百斤。
到了六七十年代,响应党的号召,农业学大寨,艰苦奋斗。兴修水利,改良土地,推行科学种田,改良品种等,小麦播种面积,单产总量大幅度的提高。特别实行了电气化、水利化、机械化之后小麦产量由原来的五六百斤到了八九百斤。我的脚下及周围这一片大地都浇上了水。水是从石马水库干渠引水上山。水渠以下的土地,就连那些小梯田薄地也播种上了小麦。春天麦苗青青,像一床巨大的绿毯,铺展在大地上;夏天麦浪滚滚,一片丰收的景象。麦收之际,不论田间地头,还是场间大路,那是机器轰鸣,人心沸腾,一片抢收抢种的景象。小麦产量再创新高,不少地块竟达千斤以上,加之玉米达到了两千斤,实现了粮食产量过“长江”。小麦播种面积占整个播种面积的80%以上,除浇不上的梯田及偏远地方的薄地之外所有的地块全都播种小麦。小麦播种七八天后一垄垄的嫩黄麦苗顶着露珠,一天天茁壮成长,不久连成一片,一床巨大的绿毯又编制好了,一直铺展到很很远的地方。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分给个人,集体解体,水利废弃,机械设施被变卖或人为的破坏,一条条水渠成了聋子的耳朵,成了死龙,成了文物。一大片,一大片的土地成了老和尚的百衲衣,斑驳陆离。二十多年的水浇地变成了旱田,产量也急剧下降。农民种地的投入增高,耕种、化肥、农药、种子、收割、脱粒无一不花钱,就是工夫不搭钱,算下来产出的小麦基本不挣钱,若连工夫算进去,还倒赔钱。农民们面对种地赔本,还得养家糊口,不得不外出打工,种地成了第二职业。这时不少进城务工者,无奈将地象征性的租给他人。有的干脆谁愿意种就种,没愿意种的,或栽树,或随他自然荒去。随着撂荒的不断扩大,小麦的种植面积大大减少。两季大都改成了一季,只种春玉米。有的家庭即使种点也是在土地肥沃靠路,运输方便的地方。一小块,一小块的麦地,成了黄土地上的绿色补丁。但这种情况最近几年也大大改变了,补丁地也日渐减少。有的即使种点打个三二百斤,不计成本,也是转为家庭单独享用。昔日每家每户储粮的大缸也大都废弃,扔到院外街头,或者干脆毁掉,省得碍手碍脚。家家户户都变成了一条面袋。有的面袋也没有,什么时候吃,到出售馒头的地方随时去取。
最近这一两年那一小块,一小块的麦田也没有了。大地色调单一。那样的无生气。前几年我站在这块大地上还能看到一点绿色,但现在竟是黄土一片,没有一点绿色。只有那些零散的玉米秸站在那里,风一吹发出飒飒的凄凉声响。这些玉米地与荒草野坡,连接在一起,形成了单一的荒野土地向远方伸展。
我的心随着远望的视线,心情沉重了。这就是当今广大山区农村的缩影。在中国延续了数千年的小麦种植,在这昔日充满希望的田野上,播种小麦的面积越来越小,大豆早于消失。小麦无人再种,那大片绿色的地毯不见了,麦浪滚滚的丰收景象不见了,那场间轰轰的脱粒声消声匿迹了,那场院上公路上摊晒小麦的景象不见了,存储麦子的器具或刀枪入库,或干脆丢弃了。农民不再播种小麦,两季都变成了一季。单产及总产大幅度的下降。所以现在冬天不见一棵麦苗,我的心里不是为今天农民天天吃馒头的现代生活而高兴,而是无人种植小麦,土地荒芜,作物单一的萧条景象而感到酸涩。再也看不见那一望无际,三月麦子漫老鸹,麦浪滚滚闪金光,勃勃生机的丰收景象了。
古往今来,农业是第一产业,自古就有谷贱伤农的警示,那“备战备荒为人民”,“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兴农精句在我耳畔回响;那小麦丰收,争丝夺麦,争缴爱国粮的景象又在我眼前浮现。
村中一声清脆的鞭炮声,把我从沉重的思绪中引出来,我又环视了一眼这大片大片的黄色土地,看到父母坟前的香烛即将燃尽,一家人的迎春盛宴将要结束了。我们弟兄三个虔诚的磕了头,收拾好供品,慢慢回返。我又一次向四周极目四望,不管怎么寻觅再也看不到一株麦苗了。
希冀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振兴农村的战略实施下,恢复农业生态,早日改变农村,尤其是山区农村土地荒芜,粮食种植单一的现状,早日再见春天那麦苗青青的丰收景象。
2021年2月1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