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责与追悔亦是一种大孝
——读任启亮先生《特殊的旅行》
山东淄博 国承新
因为我读过任启亮先生的第一本文集《一路风景》,对任启亮先生的孝敬父母的桩桩件件早已常住我心,耳熟能详。但那一本大都写的是母慈子孝,合家欢乐,其乐融融。但事隔七年任启亮先生在这本散文集《我的父亲母亲》一文中则写的是母子分离,父子分离的往事。文章不管是分写母亲与父亲,还是合写母亲与父亲,对父母的敬也好,养也罢,都能看出一个孝子的行与为。但是最能打动人,最惊天动地的文字则是留在自责与追悔中。你看他在追忆去世三年的父亲是这样写的“经常恍惚之中,感觉父母就在老家,并没有远去。到午饭时候了,父母吃得什么?太阳落山了,谁陪着他们散步呢?还有两瓶好酒,回老家时一定要给父母带上……待意识到与父母已是阴阳两隔,再也不能相见,再也说不上话了,便很久才能缓过来。”一个“很久才能缓过来“让人看到了父母在任启亮先生心中的爱与深。
文中在叙述母亲做的豆瓣酱时,虽短短几句,但却让人触目惊心。他是这样写的“去年春节侄子从老家带回一瓶豆瓣酱,不久我在微信朋友圈看到侄子和女儿的对话,感慨再没有奶奶在时豆瓣酱的味道顿时我的泪流下来了。”关于母亲生前做的众多事情中的一件,一个年近60岁的儿子能够流泪,这种母子情深即便在孝子中也是不多见的。这两段文字是对父母的追忆,而接下来的文字则大都是自责与追悔,更能证明任启亮的孝不是停留在文字中,而是深刻在心灵中。类似这样的文字有“父母不在了,才感觉亏欠他们太多”。在写到母亲得了老年痴呆症,“大家误以为她身体无大碍,更后悔莫及的是我。”在接下来写了在母亲去世前两个月,作者搀着母亲的手在院子里散步,看到了母亲手上的老茧,手背上的皱纹像老树皮,进一步看到了母亲艰辛的人生,而在两个月后仿佛无疾而终,“我真是追悔莫及呀!如果早一点去医院检查治疗,如果更加关注她的冠心病,母亲也许不会那么快地离我们而去。”“对父母的亏欠再也无法弥补了。”就连他回家探家“有时回去还要出去应酬,陪伴父母的时间很少。什么时候回,什么时候走,都是自己决定,从来没有听听父母的意见,这一切让我追悔莫及。”在这里作者把一个长期在外,忠孝不能双全的愧疚之心写的入木三分、淋漓尽致,让人不由得心生敬意,试问这世上有几个人把没有征求父母意见,而自己决定探家的走与回作为一种愧疚呢!
文章在最后说“父母一生为儿女着想,不给子女添麻烦。母亲走的让我们猝不及防,父亲虽然病了一段时间,但一直到最后生活都能自理,不忍心让我吃苦受累。他们离去的方式是对儿女最后的爱,最深最大的爱。每念及次,我便再也止不住泪水。”读到这里,活脱脱一个孝子的形像便自然而然的矗立在我们面前,本想利用过年的机会陪伴父母尽点心,弥补常年在外对母亲的亏欠,但各种应酬占用了太多时间,尤其是二老年迈以后,每每让我于心不安。父亲看出我的犹豫,主动说“你去吧,回来一趟见见同学朋友也不容易,不用担心我们。”
“父母会一直等着我回来,还给倒上一杯热茶。每当这时,我总有一种强烈的负罪感。”一个“负罪感”看起来只有三个字,细思却惊天动地,试问世人,有几个儿女能因为没有陪伴父母而感到负罪呢?!更何况,在文章的结尾处,任启亮先生又写下如下文字“父母不在了,春节不要考虑回老家过年,更没有等着自己的年夜饭。没有父母也就没有了家,成了无家可归的人。”读着这些如泣如诉,毫无雕饰的文字,谁能不被这后悔、追悔和负罪的人所打动,说上一句“自责与追悔亦是一种大孝。”
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守在病床前侍奉父母是一时,而在内心里侍奉父母是一世。二者虽有所不同,但孝的本质却无异,同意令人敬重。
2021年6月6日早5.29分-7.6分
(编辑/夏伦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