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杨玉勇 于 2022-8-22 19:23 编辑
艺术与文学
张店杨玉勇
人在痛苦之时,才开始思想。艺术源于劳动,原始的共同体意识是劳动的精神根据,从“构形能力”到“形象创造”是在原始巫术中完成的,艺术是从巫术那里分离出来。生存情感之表现,必定是一种构形的行为;生存情感只有通过形象的塑造才能真正得到表现,在艺术作品中情感解除了其对象性的重负。
恩斯特•卡西勒在《人论》中讲:艺术并不是对一个现成的既与的实在的单纯复写。它是导向对事物和人类生活得出客观见解的途径之一。艺术从一种新的广度和深度上揭示了生活,它传达了对人类的事业和人类的命运、人类的伟大和人类的痛苦的一种认识。人的性灵就是对超越性存在的领悟,人对这个领悟是一定要表达的。若用概念表达那是哲学,若用感性形象表达就是艺术。在哲学中,我们展开自我认识,在艺术中我们展开自我观照,艺术是真理的原始发生。
文学作为艺术的一种形式,有其独特的作品存在方式。一般而言,文学作品总有一个中心观念,即所谓“主题”,作品的主题思想是作品的灵魂,靠着这个灵魂,作品的物性存在、形式存在和事实存在就聚合成一部作品。文学作品的形式是为了物之灵化,而所谓“物之灵化”就是让人的生存体验达于自我观照。
文学作品一般是从象意到意象。“象意”是“由象及意”,“意”在这里是指“象”之“意蕴”。象不能停留为象,而是展示为意。意又不脱离象,始终因象而生,保持为感性的。象意是灵化了的物象,是富于意趣的物象,但它只是生存体验之片断的呈现。作品之为作品存在,即在于它以其内在视域为审美意象之形成提供了“空间”,也即为真理之发生提供了可能性。正如海德格尔所说,“作品的本质就是真理的发生”,这就是人类生活在根本需要文学作品的原因。
文学创作的本质是创立语境。作品之语境,题材事实语境与形式完成性语境,从而形成了作品之整体,从素材到题材的转变,取决于作品的形式完成性语境是否形成。对体验的体验这种体验的形象构筑,也就是作品的形式完成性语境之形成。对实际体验的歌唱,就是作品的形式完成性语境。
文学创作的根本前提是生存情感之达到对自身逻辑的自觉。对作品形式的分析永远只是路径而非目标。作品有大小,也就是作品所具有的内在视域之大小。绝不能把观念、思想之类的东西当成文学作品的内在视域;观念和思想不在感性中,因而不是视域。作者是有观念和思想的,虽然文学作品无国界,可文学作品的作者有国界,这一点对每一位文学作者都非常重要。因此,作为一名文学作者一定要创作出有益于国家、民族、人民正能量的作品,这是文学作者创作文学作品的关键所在,也是文学作品流传于后世的关键之所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