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顶寨记 李福源 大顶寨,又名大顶山,位于素有“博山后花园”之称的石门风景区内,海拔540多米,因其顶部平坦,方圆几近亩许,故有“大顶”之称。 博山四面皆山,但犹以西北部群山最为险峻;大顶寨则更是将山的峻峭发挥到了极致。远望如天外来石,突兀森然;近观则四壁如削,猿猱难度。它像一颗珍珠,在绵延的群山中闪着熠熠的光辉,又像一座门神,守护着博山的西大门。 有关大顶寨的传说,最早可延续到唐朝。相传唐王李世民东征时,手下大将罗成曾率部下路经此地,并在此安营扎寨。遥想当年,罗成率领的东征大军该是车辚辚、马萧萧,旌旗蔽日、浩浩荡荡,沿大顶寨北面而来,折而向东,跟随唐王为和平而战。那时候,这片宁静的山谷该是马鸣风啸,气象壮观。 可惜,这样的场景只能靠想象了。现在的古道杂草纵横,廖无人烟,似一条陈旧的飘带萦绕着大顶寨。偶尔有牧羊人的足迹踏过,很快又被微风吹动的青草淹没。陪伴大顶寨的依然是宁静和悠远。 暮春时节,携三两知己同游大顶寨。登大顶寨有两条路可走:一是从黄连峪村东攀,山势稍缓,路程也短,但路上景色颇为单调;另一条路是从岳峪村西行翻山而上,山陡路窄,景色却微有可观。商议后决定走远程,观好景。 四、五月份的天气已经有些夏天的味道,但我们一行走在林间的小道上,却感觉全身清爽。微风过处,花香夹杂着青草味扑面而来,顿有心旷神怡之感。翻越了两个山头,大顶寨便豁然出现在我们面前。看着那唯一可登攀的似从天而降的小道,两个没有登过山的朋友脸都有些煞白了。我以身示范,手脚并用开始爬上小道,后面的朋友踌躇再三,也终于跟上来了—毕竟“无限风光在顶峰”的诱惑不是随便能抵挡得了的。小道虽仅50米长,但爬上来后,却个个汗流浃背;回首下望,小道一米之外就是万丈深渊,不禁头晕目眩。 大顶寨顶部相对比较平坦,总体呈西高东低之势。举目凭眺四方,岚清逼人,波绿影红;西望沂蒙泰岱,诸峰崚嶒。其北面有几块地,显是人工创掘而成,虽年代已久,杂草丛生,但却预示这里曾有人住过。中部是一个人工凿成的大石洞,俗称“七十二间房子”,据说有七十二间房子那么大;现在的石洞已经被乱石填堵住,不得窥其真面目。 据有案可稽的资料看,最早在这上面居住的,是明朝的王其香——王村的一个恶霸。他和他的爪牙就住在“七十二间房子”里,先是占山为王,然后到处圈地,搞得民不聊生。那时的大顶寨,该是阴云密布,令人生畏。 期间又经过了漫长的岁月,大顶寨和这一方的百姓于乱世中平静地生活着;狼烟四起、兵戎相见的世局始终没有渗入到这片净土,直到抗日战争的开始。抗战后不久,大顶寨成了我军某部的医疗所;伤病员被集中到“七十二间房子”里修养治疗。当日军发现这个临时医疗所后,开始对这个山头发动了进攻。驻守此地的少量八路军凭借它居高临下的天然优势,打退了敌人的几次进攻;弹尽粮绝后,仍用石头负隅抵抗,但终究寡不敌众。最后一名战士,抱着一个敌军纵身跳下了悬崖。当时的现状如何激烈,我们已不得而知,听老人讲,日军占领山头后,用石头把所有的伤病员活埋在了“七十二间房子”里。抱着敌人跳下悬崖的那个士兵,他的头像则被善良的人们刻在了大顶寨顶部光滑的石壁上。现在士兵的头像连同他的介绍,已被岁月冲刷得模糊不清了。 站在山顶,凭思良久,不免总有一丝悲凉之感。回首西面,落日衔金,遂又感慨万千。
通联:博山区赵执信纪念馆 李福源 电话:150533535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