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坊七巷
杨玉勇
深秋时节,秋风从十月中吹出,我乘坐着动车正在从淄博向福州飞驶,途径江苏、安徽、江西等省,晚19时20分到达福州。
福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也是福建省的社会、经济和文化中心。晋永嘉二年“衣冠南渡,八姓入闽”后文化气息更是浓上加浓,三坊七巷成为志士仁人出将入相的场所,也是他们走向辉煌、名扬天下的始点。
达到福州的第二天下午,我和闽中才女李冬霞一起走进了三坊七巷。“三坊”为衣锦坊、文儒坊和光禄坊;“七巷”是杨柳巷、郞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和吉庇巷。我们从南后街街碑而入,沿街寻访这块占地661亩的“风水宝地”。南后街两旁,西边是坊,东边是巷,坊巷相叠,呈棋盘状,是中国坊制度的活化石。
三坊七巷的形成源于当时中原战乱,战乱造成中原大量百姓南迁,致使晋安郡人口骤增。可是晋安郡的福州子城只有三百步宽,呈月牙形状,只能住官员和士兵。大量中原南迁百姓涌入福州子城,子城无法容纳,许多中原南来的贵族士人只好依托子城南门虎节门外以南兴建自己的住宅。天复元年,闽王王审知实施“守地养民”的政策,大规模地修筑唐罗城,将城界扩展到安泰河沿,至此“三坊七巷”的雏形形成。宋代“三坊七巷”已成为福州达官显贵、文人名流成片的聚居地,到清朝中叶至晚清时,“三坊七巷”发展到鼎盛时期。清朝道光年间,诗人刘心香在诗中写道:“七巷三坊记旧游,晚凉声唱买花柔”;民国初,著名诗人陈衍在诗中有“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
“三坊七巷”的中轴线是南后街,它北起杨柳路,南到澳门路,宋时称“后街”,因位于南街之后又称“南后街”。南后街为南北走向,是一条文化大动脉,她将新鲜的文化气息通过支脉“三坊七巷”输送到各个名宅大院。街中的线装古书、名人字画和文房四宝等吸引着来这里光顾的文人墨客,其中广州旅闽文人王国瑞光顾完后写下了著名的一首诗:“正阳门外琉璃厂,衣锦坊前南后街,客里偷闲书市去,见多未见足开怀。”
走进三坊中的第一坊“衣锦坊”,它有“水乡泽园”之誉。衣锦坊旧名通潮巷。据《榕城考古略》记载:宋朝陆蕴、陆藻兄弟典乡郡居此,名禄锦。因此,宋朝称“绿锦”。明朝时王益祥做了江东提刑,为了荣耀乡里,他衣锦还乡,将此坊改名“衣锦”。衣锦坊之所以又称“通潮巷”,是因为当时福州西湖的潮水与巷子里的沟渠相通,充满了浓浓的乡野情趣。
第二坊是“文儒坊”。据《榕城考古略》记载,此坊“初名儒林,以宋祭酒郑穆居此。改今名。”郑穆此人曾任国监祭酒,从三品官。由于居住在坊内的人个个以“鸿儒”自居,改名为“儒林”。明清两代时有多名官员文人居住在此。明代抗倭名将张经,清代名将福建提督、台湾总兵甘国宝,清代饮誉全国的“民进士”之家(五代都中进士)陈承裘,清代著名诗人、《石遗室诗话》作者陈衍等在此居住。现代著名法学家柯凌汉教授也在此居住过。
陈承裘的六个儿子都是科第,三个举人,三个进士,皇帝曾赐“六子登科”牌匾。其长子陈宝琛是清朝宣统皇帝的老师。陈宝琛的妻子王眉寿在光禄坊的玉尺山创办过女子师范传习所,培养了女作家谢冰心等。
文儒坊内有一块公约碑,至今保存完好,我站在碑前,细细琢磨碑文,“坊墙之内,不得私行开门,并奉祀神佛,搭盖遮蔽,寄顿物件,以防硫虞;三杜官衔,禁排列木料等物,光绪辛巳年文儒坊公约。” 颜体碑文,载着当时的文明景象,留下了近代书法的遗墨。
文儒坊内有一条闽山巷,又称“三官堂”,这是因为古时建有三官堂而闻名,据清朝道光年间林枫《榕城考古录》中记载:“三官堂,在文儒坊南闽山巷,南有小巷通光禄坊,西口达常丰仓河沿。大抵皆以寺而得名也。而此则以闽山保福寺名也。”
第三坊是“光禄坊”。光禄坊原名玉尺山,又名闽山,素有福州“三山藏”之一。光禄坊原有一座法祥院,又称“闽山保福寺”。曾任光禄卿的福州郡守程师孟经常到此吟诗游览,僧人就在石头上刻了“光禄吟台”四个字以示留念。明清时期,光禄坊走出了许多诗人、画家和考古学家,其中有明万历年间举人、画家林有台,诗人许友、许宾、许均、许良臣等,考古学家林侗、林佶等。特别是林佶,他不仅精通诗文,又善书法,他手写的刻本《渔洋山人精华录》、《尧峰文抄》、《古夫子亭杂录》和《午亭文编》非常有名,被世人称为“林佶四刻”。
杨柳巷又名杨柳路,在“巷”中属于最北面的一条巷。古时称登俊坊,因向西能通杨柳桥而改名。杨柳路与南后街交叉处有一处林姓大宅,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林觉民生前的住处。后来这一大宅卖给著名女作家谢冰心的祖父谢銮恩。冰心小时候在这里居住过,《我的故乡》中冰心对故居有生动的描述。
杨柳巷南,南后街的东侧便是郞官巷。据清朝《榕城考古略》记载:宋刘涛居此,子孙数世皆为郞官,故郞官巷,因此宋代就有坊埠。福州从五代始被称为“海滨邹鲁”。宋朝时著名的“海滨四先生”之一的陈烈在此居住过。在此巷居住过的还有清代著名诗人张际亮,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的林旭,近代思想家严复等。
严复,福建候官人,1854年1月8日生,1921年10月27日去世。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汉族。他出生在一个医生家庭里,是我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也是清末最有影响力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1866年他考入福州船政学堂,学习英文和近代自然科学知识。1877年至1879年严复被清朝政府派到英国留学,入普茨茅斯大学学习,后转入格林威治海军学院。留学期间,严复对英国的社会政治发生了浓厚兴趣,学习钻研资产阶级政治学术理论,尤其对达尔文的进化论积极推崇与赞赏。
走在由石板路铺设的巷道,来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林星章故居瞻仰。站在悬宝蓝底、金字的“进士”牌匾下,浮想联翩,“二梅书屋”的浮雕“鹤鹿同春”,透雕“如意方”,青石柱上的“四季花卉”,卷棚两侧梁架上的“平安富贵”和镏金“孩童戏狮”及“瑞云夔龙”的贴金纹饰,都映现出这位清朝道光年间道士,福州凤池书院山长当年的雄才伟略。
走出郞官巷,步行来到塔巷。据《榕城考古略》载:“旧名修文,宋知县陈肃改名兴文,后改文兴。近呼塔巷,以闽国时建育王塔院于此也。”南宋淳熙九年塔还在,到清代时在巷内砌造变片的小塔,作为古迹纪念,此塔被视为福州文运兴盛的象征。小塔在20世纪50年代移置巷口坊门之上。塔巷旧有旌孝坊,为明代孝子高惟一立。
塔巷之南便是黄巷。“八姓入闽,衣冠南渡”时,有部分黄姓后裔居住于此,故名黄巷。据闽志记载,晋永嘉二年固始人黄元方避乱入闽,落户于福州南后街,故称黄巷。唐朝末年,崇文官校书郎黄璞退隐后归居在这里。黄巢起义军入闽后途径福州,听说儒家大学者黄璞住在这里,起义军首领命令士兵夜过黄巷时“灭烛而过”,不要惊扰这位大学者,黄巷由此名声大振。
黄巷内有“小黄楼”。江苏巡抚梁章钜十分仰慕黄璞将所建的花厅命名为小黄楼。这里曾居住过大学者黄璞,江苏巡抚梁章钜及女婿赵新。现存的建筑是清朝学者梁章钜建造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