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张玉国 于 2016-5-2 10:30 编辑
在沟壑纵横的博山区域城镇山王庄的西北峪的山岭上,有一片绵延起伏的大石头紧紧相连,在这片大石头的脚跟处,有一匹石马悠闲的横卧在那里,在它的旁边还有一盘石磨,石磨旁还有条长石凳。相传在很久以前,这里居住着一个老人,这老人到底从什么时候开始在这里居住的,大家都不清楚。因其离山脚下的村子较远,村里人很少与他交往,只是很奇怪,觉得这个老者很富足,并且一个人过着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悠然自得的,因此大家背地里都习惯喊他老神仙。
说来这个老神仙很奇怪,大家很少看见他在地里干过活,可是他的庄稼却长得特别好,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村里人知道这个老神仙还有不少瓷器,可是谁也没有到他的屋里去过,也不知道他是从哪里弄来的?村里有办婚丧嫁娶的,都喜欢到他那里去借,其实就是去求,每当谁家需要借瓷器的时候,这家人家就会来到石屋旁,烧上一盘香,摆上点供品,对着石屋念叨念叨。
第二天上午,你所需要借的瓷器就会摆到石屋旁,你就可以把这些瓷器挑回家去使用。就这样借了用,用了还,年复一年,给村里的乡亲们解决了大问题。可是不知过了多少年,村里慢慢的有了坏习惯,许多人开始不按时还瓷器了,甚至有人开始居为己有了。
这让住在石屋里的老神仙非常不高兴,就这样慢慢的老神仙就不再出借瓷器了。其实村里的大部分人还是很讲信誉的,真是几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
话说这村里有一个年轻人,平时老实巴交的,家里很穷,好歹讨了一房媳妇,就要结婚了。他想来借点瓷器,因为他觉得自己从来没有赖过帐,每次村里有婚丧嫁娶之事,凡是经他手从这里借走的瓷器,用后他都是及时归还的。
这天下午,这个年轻人照例提着供品,摆到了石屋旁,并且点上了一盘香,就是乞求着石屋里的这位老神仙再给他用一用,因为自己实在没有钱买。
一会儿,石屋的门开了,老神仙从石屋里走了出来。老神仙说:“不是说我不想借给你们,村里的许多人太不讲信誉了,这些年来我往外借的这几十担瓷器就是剩下这一点点,你就将就着挑回去用吧,不用再还了。这里的民风不是太好,我想到外地去走一走。 ”
接着老神仙又说道:“这些年我积攒下了不少金银珠宝,还有许多担没用过的瓷器,我想委托一家大户人家替我保管,关键时刻可帮着解一下乡亲们的危难,也好方便乡亲们借用。”
略一思索,老神仙又说道:“你回去打听打听,在这方圆几十里,要是有哪个大户人家,有十个儿子,就让这户人家领着他那十个儿子挑着箩筐,来把这些东西挑回去,来了的时候朝着我的石屋敲三下我就出来。”
话说这个村民回村里一说,大家都认为是好事,可是村子里谁家也没有十个儿子,周围几个村子里也没有听说谁家有十个儿子的,思来想去,大家觉得离这里十多里地有个村子里有户朱姓人家好像有许多个儿子,到底是十个还是八个,大家都说不清楚。第二天村里就派这个村民到十里外的那个村里去打听。到这家人家一说,朱老汉一听就愉快地答应了,并说:“我现在不多不少正好有十个儿子,并且都已长大成人,这种事就让我家去替大家办好了。”
打听到实底以后,这个村民就回去了。第二天这个朱老汉就急不可待地领着他那十个儿子,每人挑着一担箩筐上山来了。按照约定,朱老汉先在石屋上敲了三下,屋门就开了,一老者把他们都让进屋里。大家一看,呵,金银珠宝、瓷器遍地都是。老神仙说:“既然你们人都来齐了,那就赶快往箩筐里装吧,能装多少是多少。”
大家也不客气,纷纷使足力气往筐里装,老神仙和朱老汉一边坐在石凳上抽烟,一边笑眯眯的看着大家装,眼看着大家都装得差不多了,只见一直蹲在石屋角落里忙活的一个小伙子直起腰来,对着朱老汉喊道:“干爹,都装满了,咱们快走吧。”一句话没说完,只听轰隆一声,石屋顿时就塌了下来。说来也怪,大家一点也没受伤,可是石屋及金银珠宝却不见了踪影,只有朱老汉仍坐在石凳上,他的十个儿子一个个都趴在了地上,不远处他们的空筐子、长扁担散落了一地。
原来这朱老汉只有九个儿子,是他听说此事后,发财心切,随机应变,答应了下来,并连夜认了个干儿子,这才勉强凑齐了十个儿子。其实这位神仙老人在这里住的时间太长了,只是想到外边换个地方住一住罢了。他原本是想将这些金银财宝送给这里的乡民的,只是认为这些乡民他们当中有许多人实在是不讲信用,临走前想最后再考验一下他们的。
这方圆几十里到底有没有有十个儿子的大户人家,难道老神仙他还不清楚?
(淄博电视台 张玉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