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鲁文博 于 2017-3-1 10:30 编辑
父亲退休要种地
济宁 商於任
父亲于1992年从夏庄煤矿退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有一件事最让他着迷,那就是种地,而我和兄弟姐妹们都持反对意见,但父亲却固执己见,退而不休,实打实地种了很多年地,当了一回真正的“农民”,直到近几年老人家快80岁了,力不从心,干不动了,才过起“遛弯”或打扑克之类的退休生活。
父亲虽然出身于农民家庭,但却对种地并不熟悉,拟或说几乎就不会种地。1958年因为家里穷,吃不饱饭,父亲听说地处博山的夏庄煤矿招收工人,就到矿上报名应招,从此,成为一名国营煤矿职工,这一干就是30多年。
六七十年代的煤矿,井下现场条件比较差,危险性大,特别是机械化程度低,人力劳动强度大,与父亲一起到矿上工作的同乡,大部份承受不了繁重的劳动,都放弃工作不干了,唯有父亲坚持了下来,他凭着坚定的信心和耐力,坚持工作,后来成为矿上的生产骨干,经常被矿评为先进生产者,并被提拔为管理干部。
那时候,我老家住在离博山近500里之遥的莒县,加之,交通也不方便,父亲每年回家探亲的次数并不多。80年代初,我们举家迁到博山居住,一家人才得以实现团聚。90年代,博山的乡镇企业风起云涌,发展很快,农村的好多农民都自己办起了企业,开起了小厂,有的干脆就不种地了,让土地闲在那里荒芜着。
父亲退休后,看到我们家附近有一些荒芜的土地没有人种,于是,他就萌生了种地的想法,父亲和我们家人商量,说要种地,我们没有一个同意的,认为父亲已经退休了,应该好好歇歇。另一个原因是我们兄弟姐妹小的还上学,大的已经工作,根本没有时间帮他种地,尽管一家人不同意,但父亲仍然坚持他的想法,便开始学着种地,每当我们休息的时候,尽管我们有一万个不愿意,但我们也不得不去地里帮忙,生怕父亲累着。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小的时候读唐朝诗人李绅《悯农》的诗句,体会不深。而亲自体验过种地之后,读此诗句感受就不一样了。在炎热的夏天除草,闷热的秋天收获,这种切身的感受,对农民种地的辛苦和粮食的来之不易,真是不言而喻。
有一次,我问父亲,不愁吃,不少用,退休工资也够用,为什么非要种地呢?父亲说:“你没有经历过60年,没有挨过饿,你不知道粮食的金贵。”原来父亲一直没有忘记曾经经历的食不果腹的困难岁月。他就是看着荒芜的土地不种,感觉太浪费太可惜了,其实这也体现了父亲及他们这一代人的节俭思想和务实的作风,这也正是最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的精神之所在。
2017.2.28
作者:商於任,手机:15253317569,通讯地址:济宁市高新区柳行街道南营村北首许厂煤矿 ,邮编:27217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