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店:黄丰年 说明: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又俗称为鬼节)将至。本节日在我们淄博及莱芜等周边地区较为流行,尤其是博山、淄川一带更是重视此节日。至于范围多大,祭奠形式及规模未加详细考证。本文漫谈的只是对博山,尤其是博山南部的七月十五节的祭奠习俗——家堂轴。 博山民俗——家亲轴 随着时光的流逝,社会的变迁,一些曾在百姓中传承文明,教化子女,祭奠亲人的一些习俗,仪式等都慢慢的淹没在历史的荒野中,成为人们尘封的记忆。博山南部山区的祭奠亲人的家亲轴就是其中之一。 在一些地区家族大点的建有祠堂,南方尤甚。在北方虽不及南方那样规模宏大,装饰考究,与其相比相对的简朴一些。或为四合院,或为几间房。比如石马镇盆泉村的魏氏祠堂就是一个院落,南沙井于氏祠堂则为三间平房。这些祠堂虽然简朴,但也一二百多年了。成了宗法文化的遗存,至今还发挥着作用。 但是绝大部分的姓氏家族,没有祠堂或者简单的祭祀房舍,又是怎样在每年的中元节(农历的七月十五),除夕,都祭奠逝去的家亲呢,他们便采用了灵活简便的形式,就是纸质的家亲轴,亦称为“家堂轴” 顾名思义,家亲既为过世亲人,一般为过世的嫡系男士(女子一般不入轴)。轴子一般为较厚的白色大纸。精心装裱起来,易于展卷,常年保存,到每年的七月十五{中元节}、除夕取出挂在主房的正间。过后卷起。中元节一般为一两天,除夕(也就是年下)要相对时间长一点,一般到正月初五,过完“五码日”便收存起来。 这家亲轴共分两部分:既主体堂轴,与配体楹联。主体部分长一般为1.6米左右,宽1.2米左右。上面绘有牌坊形图案。从建轴之日起,根据本家五服(五世)之内,上至高祖,也就是祖父的祖父。至于本氏族的基本情况,一般用几十字或百余字简单介绍本族的迁徙源头,大致支系,下沿到高祖这一代。 本支系五代又称五服的谱系,先从曾祖的父亲,既高祖开始,注明世代(例第几世)名字、讳(字)及配偶,(某孺人),再注曾祖,以此类推,直到过世的最近一代。这样一层一层的形成了一个宝塔型的或牌坊形的结构。在标注每位族亲的名字时,要用毛笔用小楷工工整整的写好。一直到本家直系过世的亲人。这里只限于本直系,而旁系不涉及。例如到曾祖这一世,他的几个儿子都以牌位形式写好,到祖父这一世只写祖父,其他便不再标注,便有他们各自的嫡系来标注。这样突出正宗嫡传的宗世。图案用墨色,不用彩色,规整肃穆,远看是一层层四梁八柱式的结构。层与层之间,不是简单的横线隔开,而是飞檐探角,青瓦吉兽。每层之间有廊柱,图案有的用松柏点缀装饰。以突出肃穆气氛。由此构成家亲轴的主体部分。 第二部分是悬挂于两边的楹联。长度较主轴略微短一些,宽约三十五厘米左右,类似现在大门上的对联。有的用边框装饰。对联内容多为对仗联语。这其实是体现全家秉承的先祖信条。多数为:“忠孝持家远,诗书处世长”之类。告诫生者要秉承祖先的为人信条,对国家要效忠,对长辈要孝敬。在行为修养方面要读书,学习文化,提高文化素养。只有尽忠国家,孝敬老人,读书学习才能够传承家族的秉训与辉煌,行身立世,彰显家族遗风。 这样每年的中元节(七月十五)与除夕要把家亲轴取出,工工整整的挂在堂屋正间的正中位置,正间方桌上摆上精心制作的供品,点上祭香,桌前地上放上蒲团或布垫,以便前来参拜祖先者后裔的跪拜,在祭奠跪拜的同时直观地了解了本族系的基本情况。与自己在此族系中的世代顺序及位置。了解了祖先修身齐家的理念,自然而然的也就得到了熏陶。 这种家亲轴源于何时,不得而知,也未作详细的考究。但最后消失于二十世纪末。 现在看来传承宗法文化,家族修身齐家的理念及培养家风是很有意义的。即简单也很直观,一目了然,且利于悬挂与保存。 我家至今还保留着我支系的家亲轴,只不过是都被近年来不再请家亲,直接到陵墓上上坟祭奠亲人取代了。不再挨家挨户面对每家每户的家亲轴磕头跪拜了。但是这种不忘祖先,传承忠孝持家,诗书处世的祖训思想理念还是不能丢弃的,应该传承下去,为中华民族的文明,伟大民族的复兴,增加一项社会和谐的元素。 2017年2月1日 黄丰年:山东 淄博职业学院教师。博山区石马镇南沙井村人,现居淄博张店。 爱好文学写作,喜欢散文、纪实文学、诗歌创作。系淄博市作家协会会员,音乐家协会会员,音乐文学协会会员,淄博网络作家协会首批会员。在多家报刊媒体发表作品三百七十余篇。专著《金牛山大观》、《绿洲沃土》、《雪落无声》、《金牛山大观》增修版(与丁恩昌先生合作)、《五谷杂粮》、《瑞雪映春》主编或参编多部文史书籍。
邮编:25000 电话:13573334901 2538831922 邮箱huangfnzo@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