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白翎 于 2018-2-27 21:43 编辑
诗,是文学的最高形式,闪烁着人类精神世界灵性的光辉,是最贴近灵魂的安慰和知音。在中国文学的璀璨宝库中,古典诗词则是最秀美的峰峦,是最耀眼的星座,是最绮丽的花朵,千百年来,荡涤着人们内心的忧伤,滋润着干涸的心灵。 中国古代的诗词,使人向善、向美,更使人趋向典雅和从容。只要人们与之灵犀相通,照到它们的光亮,呼吸到它们的馨香,感受到它们的威仪,濡染久之,如入芝兰之室,人的容颜虽然没有因此改变,但他的心境早已是气象高华,胸怀磊落,如花似玉,风骨亭亭。 中国的诗词,涵纳天地万物、人间百态。既有风花雪月、儿女情长,更有家国悲歌,人生慨叹,宇宙探索,蕴含着诗人词家最幽微、最精纯、最强烈的情感。他们把良知、信仰、哲思以及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经过推敲斟酌,洗炼成一行行闪烁着缤纷色彩和光亮的句子,刻在了不朽的时光中。虽悠悠千年沧桑变幻,云烟过眼,依然鲜活生动,不可磨灭。 闲暇时间,泡一壶清茶,打开诗书词卷,用眼睛和心灵抚摸那些或整齐或长短不一的句子,踩着或铿锵或缠绵的韵脚,让心沉静如水,走向那些充满魅力的方块字的灵魂深处,去感知作者精神的亮光,生命的愉悦,独享一份属于自己生命的安宁。吟诵时,口齿噙香;眼观时,珠玑芳华;默想时,悠然清远。诗词里的情感那样真诚,温暖,唯美,仿佛与自己的血脉息息相通,读它们,好像自己也经历了许多种的人生。 读诗词是自我陪伴,是一个人的远行。在这些美到极致的文字中行走,人的心灵边界逐渐扩展,生命的根系也随之加深。电视剧《暗算》里的一句台词:“全世界的黑暗,都不足以影响一支蜡烛的光辉;全世界的喧嚣,都不足以影响一段生命的宁静。”深根在诗词中的心灵,如一株根系发达深广的树,有谁能摧折它对生命的向往,动摇它精神世界的安宁呢? 诗词是有力量的,慈悲的,善解人意的。无论人在得意时,失意时,孤单寂寞时,还是面临死亡时,总能找到依托和相知。诗词能使狂傲回归理性,使低落悲凉的情绪找到奋进的力量,使困顿的心灵找到安心的家园。李白朗吟“天生我才必有用”,苏东坡浅笑“试问岭南应不好,此心安处是吾乡”,郑板桥坚毅“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文天祥凛然“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像这样斩截恰当的文字,不知涵养熔铸了多少炎黄子孙的精神世界。 叶嘉莹,人称诗词的女儿。她一往而情深爱着诗词,虽历尽生活艰难,在诗词中找到了生活的自信,因诗词成功实现了人生的突围和救赎。她说:诗,让我们心灵不死。诗词可以让人平静,与伟大的心灵相互感应,她愿意打开一扇门,把不懂诗的人接引到里面来。如今的她,虽有94岁高龄,依然气质温婉,有一种美如皎月的气质,生动感人。从她的面容上,我们看到了诗词之美,看到了诗词背后的灵魂和人生,它们或婉约,或豪放,或壮阔,或精致,都秉赋着一种荡涤灵魂的力量。 一次去市图书馆听古典诗词讲座,我为讲座吸引,也为旁边两个陌生的年逾古稀的老姐妹所感动。她们一边凝神听讲座,一边在学生用的小笔记本上密密麻麻作笔记,生怕漏掉什么。纵然她们衣着俗常,满脸皱纹,因了她们对诗词的热爱,我却觉得她们身上有一种内在的令人疼惜的美。 如果一个人的心灵耽溺于物俗之中,是多么可惜的事。世间那么多美好的事物,无论年轻,还是衰老,仍能时时发现美,追逐美,并能从内心生发感动,这样的心灵才是鲜活而动人的。因为他能感受到生活中的诗意,这诗意是他的心灵与周遭的人和事碰撞出的美好情怀,那一瞬间,他的心是纯净的,天真的,也一定是幸福的。 “几生修得到梅花”是宋代谢枋得的慨叹。万丈红尘中,邀诗经同行,听唐诗饮酒,读宋词下饭,虽不是实用之物,却可以修深情满怀,修傲骨清拔,修浩气凛然,对抗俗世光阴的磨蚀。纵篷门茅舍,自有一份栖居的诗意;任粗蔬清淡,亦是滋味绵厚悠长,韵味清绝。 把诗词养在心中,并得到精神的慰藉和芳香,我们的人生就是诗意的,饱满的,有骨骼的。不管修不修得到梅花,在修梅花的静水流深中,纵走一生,也是此生不枉负。
(张店白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