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壹点六十 于 2015-6-5 21:20 编辑
鲁山“红”
博山区 刘国峰
“爸,吃地瓜。”正在书房捧茶苦思,儿子端着两块冒着热气的地瓜,忽闪着一双大眼进了书房。金黄的瓜瓤,飘着浓浓的香味,在小小的书房弥散开来。忽然便记起这地瓜还有一个美美的名字———鲁山黄,而那些关于它的动人故事也瞬间浮于眼前。
抗战时期的某个初冬时节,萧条肃杀的山野,不时传来或疏或密的枪声,一支与主力打散的八路军队伍,几乎是弹尽粮绝,无奈数倍日寇的疯狂追击,被迫退进了鲁山深处。连日的浴血奋战,人困马乏,伤员也急需救治,最急需的则是粮食。人是铁饭是钢,随身携带的粮食早已殆尽,战乱灾荒,山上能吃的也只有极少数的榆树根,分派出去的战士大都空手而归。当大家感到有些绝望时,一位小战士跑着回来嚷道:连长,快看,地瓜!
所有人的目光齐刷刷地落在了他手中的那几块光滑的红皮地瓜上,犹如看见了救命稻草。连长打量着小战士,眉头一紧,还是语气平缓地问道,这地瓜哪来的?
小战士压不住兴奋地说:这是一个老乡藏在山洞里的,俺正巧碰上了,得知咱们被困,几番推让,硬把这几块地瓜塞到了俺手中。
连长拉过小战士问:老乡给了咱们,他们一家人咋办?灾荒乱世的,这或许就是他们一家人的救命粮!身为人民子弟兵,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你忘了?咱们当兵为啥?这地瓜说啥也不能留下。
小战士垂着头眼里满含泪水小声辩解:连长,指导员好几天没吃东西了,而且还身负重伤,这……
连长打断小战士的话:其他人原地待命,注意警戒,趁着老乡还没走远,你赶快带俺去追。”就这样一路飞奔,在山脚下追上了那位老乡。老乡衣衫褴褛,骨瘦如柴,满脸的沟壑。连长说明来意,谢过了老乡,把地瓜送还到他手中。老乡还未反应过来来,二人已经转身钻入了铺满厚厚落叶的密林中……
又挨过了一个漫漫长夜。天已经大亮,可战士们依旧相互依偎着不愿醒来。腰带已经勒到了极限,但不能阻止肚子的委屈,伤员一阵阵的呻吟声更是紧紧揪着连长的心。他靠坐在枯树下一筹莫展。
“有情况!”哨兵紧张地唤醒迷瞪中的战友们。连长随即示意大家注意隐蔽,并准备战斗。此刻一个苍老而急切地声音回应道:“别开枪,是俺!昨天送地瓜的老刘头,别开枪!”说罢,一个熟悉的身影从林子里一瘸一拐走了出来。原来真是昨天送地瓜的老乡!紧跟着,十几个人抬着七八个大筐,鱼贯进入了战士们的藏身之地。
连长急忙上前疑惑地问道:“大爷,您们这是……”
“俺知道你们被困在这里,也好几天没吃东西了。昨天你们走后,俺就回去偷偷跟乡亲们说了你们被困的事,乡亲们知道八路军是老百姓自己的队伍,是老百姓翻身的大救星。你们为老百姓流血牺牲,咋能眼睁睁的看着你们在这里受冻挨饿啊呢!这才偷偷地凑了几筐地瓜,下半夜就起来煮,天没亮就往山上赶,应该还热乎着呢。”
大爷说着掀开筐上的盖子,没等拿出,连长却忙俯身按住大爷的手说道:“不不不,大爷,说啥也不能要这些粮食。”
连长执意不收,大爷急了:“俺们都是些老骨头了,别的帮不上啥忙,就算是为打小鬼子出点力吧。要不说啥俺们也不回去,就在这儿跟你们一块等小鬼子来。”其他老乡也附和着,坚持着。连长含泪谢过乡亲们,但只答应留下两筐。大爷看拗不过,又怕耽误战士们休息,只好依了连长。
看着战士们美餐过后,大爷才又跟连长说道:“小鬼子可能觉得你们都牺牲了,大部队昨晚就转到了县城,村里只留了很少一部分鬼子住在村东头的据点里,还有一队白狗子住在据点旁边破庙里,这帮畜生见啥抢啥,年轻的妇女都被抓去关在炮楼的地窖里,听说还抓了三个咱们的战士。咱们得想想办法啊!”
经过一番周密的商讨,连长让老刘头等人回村里相互传达,悄悄部署。战士们则在山里修整一日,抹黑下山,里应外合端掉鬼子设在村里的据点,救出被关押的十几名妇女和战士。
夜晚的清脆而激烈枪声打破了山村的沉寂。经过一番激战,盘踞在据点里的日寇被全部歼灭,大部分白狗子溃不成军缴械投降。
不久这支队伍又与主力部队会合,攻克了县城。从此,鲁山真正从日寇铁蹄之下解放。部队临走时,乡亲们赶来县城给战士们送行,盛情难却,战士们破例每人怀里都揣上了一块地瓜。
正是这红皮黄瓤的“鲁山黄”救了困境中的战士们,救了水深火热中的乡亲们。它不再是红皮黄瓤的“鲁山黄”,它应该是红旗下浸着鲜血和民族大爱的“鲁山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