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文学云作家报云朵儿
注册申诉:xianchangbao@126.com云朵儿云朵儿
查看: 5437|回复: 2

王渔洋与蒲松龄的一面之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3-25 17:12: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包泉敏 于 2018-1-25 17:07 编辑

桓台 包泉敏

   编者按 王渔洋与蒲松龄,前者生前显达,位列九卿,深得康熙皇帝赏识,并给予其“忠厚老成,人品学问俱佳”的褒誉;后者一生偃蹇,度日维艰,年逾古稀才跻身岁贡行列。虽然生前境遇悬殊,但身后两人都被誉为“文学巨匠”,皆因二人卓越的文学成就,以及在中国文学史上所具有的不可取代的历史地位。尤其是王渔洋,不仅负有盛名,而且惜才爱才,不遗余力地提携、奖掖后进,留下了诸多轶闻佳话,本文所述,仅为其一,希望能够抛砖引玉,为更多读者全面、客观地了解这位昔日“诗坛领袖”提供有益线索。


“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时。”

       你可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又是写给谁的?
    此诗作者王渔洋,诗名《戏题蒲生<聊斋志异>卷后》,此诗是《聊斋志异》最早的一首题辞,被蒲松龄视若珍宝,刊刻于《聊斋志异》的各种抄本、刊本的卷首或卷末。
读者可能会问,王渔洋与蒲松龄有啥关系?他为何会给蒲松龄的作品题诗?二人一生往来如何?且听笔者一一道来。
       王渔洋(1634—1711)何许人?
       山东济南府新城县(今桓台)人,原名士禛,字子真,又字贻上,号阮亭。有清初文坛领袖、“一代正宗”之誉,独创诗论“神韵说”,是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诗人、诗论家。一生著述500余种,写诗4000余首其著述中,11种收入《四库全书》,25种列入《四库全书存目》。为官45年,从扬州推官一直做到刑部尚书,一生坚守“清、慎、勤”和“不负民即不负国,不负国即不负所学”为政箴言,忠勤报国,洁己爱民,颇有政声,曾获康熙皇帝“老成忠厚,人品学问俱佳”褒扬。
蒲松龄(1640—1715),淄川人,同属山东济南府,秀才,一生困于场屋,屡考不第,长期靠舌耕笔耘维持生计,一直未能遂青云之志,后于72岁时以贡生终老。著述颇丰,以《聊斋志异》流传最广泛。生前虽在本邑有些文名,然未能显扬,倒是死后声名卓著,并跻身世界优秀文学家之列。
       二人里籍相距不远,但人生遭际反差巨大。那么,这两位身份、地位悬殊、成名迟早有别的大文豪是如何相识的呢?
       据山东大学终身教授袁世硕先生考证,二人有生之年只见过一次面,而蒲松龄曾给王渔洋写过四封信。据考,二人第一次也是惟一一次见面当在康熙二十六年(1687),王渔洋丁家父忧居里期间,见面地点在淄川(今淄博市周村区王村镇西铺村)毕家。
    康熙二十六年(1687)正月,淄川人毕盛育(毕际有之侄,毕际有,字载积,号存吾,明末户部尚书毕自严仲子王渔洋从姑夫)病逝,其子毕世持哀毁卧病。王家与毕家有数代姻亲之好,王渔洋与毕盛育父子均有交往,尤其对康熙十七年举山东乡试第一名的毕世持尤为器重。王渔洋前来吊唁时,蒲松龄正在毕家教书。就这样,时为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诗讲学士的王渔洋,在吊唁期间遇见了毕家私塾先生蒲松龄。
       也就是这一面之缘,拉开了两位文学巨匠交往的序幕。
    虽是初次相见,但因有着共同的文学情怀,二人自然是相谈甚欢。回到新城后,王渔洋即写信给蒲松龄,欲索要《聊斋志异》阅读并附送去了茶叶。蒲松龄感激之余,回信许诺“中元之后无不相寄者”,即在阴历七月十五日以后一定会送给他。同时在信中表达了与其结识后“甚慰平生”的尊崇和敬重,以及别后“瞻望剧增”之情。因此时《聊斋志异》基本成书,蒲松龄便遵照许诺,不久即将书寄给了王渔洋,于是,便有了文章开头所述的那首题诗。该诗是《聊斋志异》获得的第一首题诗,而且是出自当时的“文坛领袖”之手,这于蒲松龄而言,真是莫大的荣幸,他万分珍惜,视若圭宝。
    众所周知,王渔洋做诗,善于用典,此诗亦不例外。诗中,王渔洋以苏轼因反对变法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期间,常与人谈神论鬼,要别人“姑妄言之”的典故,说明《聊斋志异》以传奇而志怪的特点,以及因此而具有超现实的奇异性和虚幻性。又用李贺《秋来》诗“秋风鬼唱鲍家诗”,指明其“厌作人间语”,避开世间人事而托言鬼狐,喜讲鬼故事,道出了聊斋故事取材的方式和寓意的真谛,对《聊斋志异》一书做出了极有眼光的鉴赏和评价。
    而蒲松龄收到题诗后,立即回复了诗一首,即《次韵答王司寇阮亭先生见赠》:“志异成书共笑之,布袍萧索鬓如丝。十年颇得黄州意,冷面寒灯夜话时。”表达了创作之艰,同时,更抒发了他对王渔洋所给予的肯定和赞许的无限感激之情。
    此时的王渔洋已是清初文坛公认盟主,“凡公(王渔洋)所撰著与其所论定,家有其书,户诵其说。得一言之指示,奉为楷模,经一字之品题,推为佳士。”当时的诗坛新人、后辈到京城求名师指点作品,往往首先拜见王渔洋,如能得到一言片字的褒奖,就会声名鹊起。可以想见,王渔洋的题诗无疑给背负着沉重生活负担和精神压力的蒲松龄以巨大的精力鼓励。获赠文坛领袖的题诗非同小可,于是,蒲松龄便将王渔洋这首诗题载于《聊斋志异》各种抄本、刊本的卷首或卷末。可以说,王渔洋的题诗对蒲松龄声名的提高及其《聊斋志异》日后的广泛流传产生了积极影响。
      由上可知,虽官高位显,但王渔洋并没有“摆谱”,他不仅屡次致蒲松龄以书札,还多次寄赠或托侄儿将己作送给蒲松龄;他不仅二次点评《聊斋志异》,甚至对其诗文作品也给予品评,称其古文“卓乎成家”,等等。凡此种种表明,王渔洋虽然身居庙堂之高,却能对身居社会底层、生活潦倒不堪的蒲松龄给予如此礼遇,足见其为人之醇和雅正,颇俱大家风范。
      当然,作为一位私塾先生,蒲松龄能够受到这位高官、文学名流的褒誉,自然感激涕零,对这位“文坛领袖”更是钦敬有加,他曾数次在诗中写到梦见王渔洋,如在二十年后忆及二人会面时作《王司寇阮亭先生寄示近刻,挑灯吟诵,至夜梦见之》“花辰把酒一论诗,二十余年怅别离。曩在游仙梦里见,须眉犹是未苍时。”《王玉斧赐<蚕尾集>,久许不与,偶因渔洋惠近诗,夜梦索之,戏柬一绝》《五月晦日,夜梦渔洋先生枉过,不知尔时已捐宾客数日矣》等均为感怀王渔洋的诗作,可谓“梦寐思服”。而在听闻王渔洋去世噩耗时,即含泪作七律四首,其中,“讣乍闻时惊欲绝,怀无倾处恨难消。衰翁相别应无几,魂魄还将订久要”表达了愿意自己死后继续追随王渔洋的真挚情感;“昨夜犹自梦渔洋,谁料乘云入帝乡。海岳含愁云惨淡,星河无色月凄凉。儒林道丧典型尽,大雅风衰文献亡。薤露一声关塞黑,斗南名士俱沾裳”,则表达了对王渔洋万分的敬仰和深深的尊崇之情。
       综上,王渔洋与蒲松龄,一个“一代正宗”之誉,一个“世界短篇小说之王”美名,二人都堪称文学巨匠,均为后世留下了诸多宝贵的文学遗产。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著名作家莫言曾作诗:“清初文坛两巨匠,盛传留仙与渔洋。新城神韵今犹在,仙气缭绕蒲家庄”,此诗可谓是对二人文学成就的高度、形象概括。当然,300多年后的今天,除了二人的文学成就日益为世人所瞩目,二人之间仅有的一面之缘所成就的一段文坛佳话,也依然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发表于 2016-3-25 21:34:46 | 显示全部楼层
点开“发贴”后,“随笔”目录下有“王渔洋文化”子目录,再发此类稿件,欢迎置于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4-1 15:38:14 | 显示全部楼层
好的,知道了,已经陆续发贴了,欢迎指导,不吝赐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文学云(文学现场西湖版):华语网络文学创作云

文学新生态【西湖IP大会论坛现场】网生迭代 为I而生

网络作家版权保护中心

侵权违法投诉电话:13 175 114 117

|云朵儿|Literature Cloud Forum |《云朵儿》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