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王德才 于 2017-3-16 14:33 编辑
自古铁山林茂水丰,矿产丰富,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从口口相传得知,当年山间有一山泉名“龙泉,”潺潺流淌。在那绿色深处古树掩映着一座古刹,因泉而得名曰“龙泉寺”又名(金山祠)涓涓溪流,顺势而下浇灌着山下良田,这儿年年都是好收成。龙泉钟声传山外,善男信女进香来。钟声的召唤,香客络绎不绝。向东有一条较为平坦的小路,向西向北本无路可走,是众僧出山担粮购物踩踏出一条崎岖的羊肠小道,称其为“和尚路,”这说明寺院的久远和僧人众多,“和尚路”这条缠绕铁山的古老的小道仍是我们现代人登山的捷径。通过这样的描述,你自然就会想象出当年清泉旁,晨钟鸣响,木鱼声声,众僧或溪畔习武或禅房诵经,打扫山门一片忙碌。林中百鸟欢唱,山顶云雾缭绕如同仙景,这是一幅多么美妙的画卷啊,可惜无法复制。遗憾的是不知何年“龙泉”干涸了。寺内不能一日无水,为保僧人生存,便四处寻水,向南山连山,难觅水源,翻山西去,花山水甜,怎奈山路陡峭行走难,北去路途更遥远,只有东去中埠,即近又平坦。 虽说离中埠村西的水井最近、但也有六里之遥,人担是不行的,有人建言,买驴置桶,畜力驮运,从此就见那一僧一驴奔走在山间小路上。那日小和尚贪玩没有跟随小驴下山,小驴竟自己返回。后来寺内主持访听到,是那打水的村民见小驴而来,先给他装满水,识途的小驴就自己上路了。小驴独来独往成为铁山的一道风景,这驴驮水的趣闻传为佳话,流传至今。 从驴驮水的故事来看,“龙泉”断水不足200年,因为村西那眼井,直到上世纪60年代才被填平。那“龙泉寺”又是何时毁坏的呢?据彭官村一老人回忆,他记得村里还有人去破败的寺里收取零星香客的供品。如此说来毁寺是近百年的事,那山上的树是何年消失的呢? 对于铁山上的树木是毁于战火,还是人为砍伐就不得而知了。至此铁山已是:“寺毁钟声寂,泉涸溪水止,荒山鸟飞稀,秃岭石裸密”的景象了。作为铁山的主人,中埠人民没有望山兴叹,更没有畏难不前,而是以“愚公移山”的精神迎难而上,从60年代初封山育林,经过多年的营造,青松满山。铁山披绿装可谓一大壮举,我们拥有这绿色财富倍感自豪。正是: 喜看封山五十载,百鸟争鸣潜林海。 风涌松涛隐圣泉,雨润菌丰鲜茹采。 曲经连通僧行道,浓阴深埋寺址矮。 放眼铁山情满怀,绿伴故乡心澎湃。 张店 王德财电话:132764309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