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云鹤 于 2017-10-2 18:47 编辑
这是一个理想,也是不少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梦。
大凡“头悬梁,锥刺股”的书生,都是抱着学而优则仕,十年寒窗,一朝金榜题名,封相入将,有志报效国家,在人世光祖耀祖。 那些屡试不第,怀才不遇者,或浪迹江湖,沉沦酒肆;或才华转移,在行医育人、书法、绘画、诗词歌赋等方面成绩斐然,名垂青史,是入仕不及、翼尾成凤的副产品。如米芾、青藤、唐伯虎之类。至于同邑小说名家蒲松龄,一直赶考到古稀之年,才被朝廷赐给了个职称:岁贡生。羞羞答答请人画了幅像,供后代悬挂,以示门庭之荣。 不过,翻开历史黄页,能达到:“江湖有酒,庙堂有位”者,还不乏其人。比如唐代大诗人王维、杜甫、李白等,都曾有过登临皇家官场,身居庙堂。有的虽有职无权,或官衔不高。但毕竟是身曾为官啊,在江湖上又名声远扬,受民间吹捧,走到哪里,只要报上名片,便会有吃有喝。至于晋朝那个书家王羲之,本是官宦之家,名门望族,后又领兵授衔,人称右军。最幸运的是,他有一个学识书法不亚于他,且又聪慧漂亮的妻子,后半生携妻将子,隐居庐山,过着丰衣足食,修身怡性的日子,是古代文人中的娇娇者。 此类中,比较受后人推崇的是唐代边塞诗人高适。过去只觉得他的诗写得有气势、有特色,特别是写军旅生涯和边塞戎马的诗句。翻看资料,他倒是算得上二者兼得者,不过他应当是大器晚成者。 高适,在50岁之前穷困潦倒,甚至沦落到乞食度日。后来,他毅然投笔从戎,十年间,就从舞文弄墨一跃而成为纵马疆场的将军。《旧唐书》说:“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足见其位之特。 他本来也是出身官宦之家。父亲高崇文曾任过韶州(今广东韶关)长史。但在高适出生后,家境逐渐败落。虽然家境穷困,但少年高适并不在意,喜广交朋友,有游侠之风,还善与人谈论王霸之道,胸有大志。 二十岁开始,高适便仗剑出游。中间并没有停止应试科举,但却名落孙山。不过人生时机多多,开元十八年,契丹毁约攻唐,唐玄宗下诏征讨,高适于第二年应昭北上蓟门,奔赴边塞疆场,面对壮丽山川和紧张战局,他写下了第一首名诗:“北上登蓟门,茫茫见沙漠。倚剑对风尘,慨然思卫霍。”诗言志,表达了自己要做汉朝卫青、霍去病那样的征战大将军,为国建功立业。但他壮志未果,没被重用。他不得不重回现实,重走科举之路。但参加了几次考试,竟无一中第。当然落榜者中,还有后来闻名于世的杜甫、元结等人。 人生的挫折,仕途的不顺,未能使他失去豪迈的志向。也许正是愤怒出诗人的缘故,当郁郁不得志的琴师董庭兰颓然离去长安时,高适为他送行,写下了流传千古的诗句《别董大二首》:“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天宝八年,诗名远播的他,得到了名相张九龄的赏识,参加了考试,终于中第,并授了个地方小官,这时他已年近半百。此后,他自觉壮志难酬,干了三年,辞去九品小吏,重新为梦想奔波起来。他的命运终于在天宝十一年,发生了转机。时任陇右节度使的唐朝名将哥舒翰看中了他,邀他加入了自己的幕府,从此,他的人生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玄宗下昭哥舒翰出征讨伐,结果兵败投敌,潼关失守,玄宗被迫亡命四川,中途在马嵬坡发生了那件有名的杨贵妃魂归情天恨海的故事。新上任的唐肃宗李亨听从了高适的劝谏,并让他分任御史大夫、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主持平定叛乱,最终取得胜利,稳定了大唐王朝。后因权臣李辅国的攻讦,再次降职。但是乱世出英雄,乾元二年,蜀中大乱,花甲之年的他又一次出山救主,屡建奇功,最后实现了封侯进爵的人生之梦。 永泰元年,高适病逝。他的诗作集《高常侍集》,流传于世。 当初,唐玄宗在任命高适为侍御史的诏书中说他:“立节贞峻,植躬高朗,感激怀经济之略,纷纶瞻文雅之才。长策远图,可云大体;谠言义色,实为忠臣。”评价之高,可谓荣耀之至。 曾居庙堂之高,又处江湖之远,真正实现了“江湖有酒,庙堂有位”的理想境界。 郑峰,山东淄博人,别号山海堂主,云鹤斋主,田园草堂主人等。为政多年,笔耕不辍。著有长篇小说《蓼花河》、《郑峰中短篇小说选》、散文集《梦萦是乡情》、《月野集》、《山水飞鸿》等。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协会会员、山东理工大学客座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访问学者。 延伸阅读往期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