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文学云作家报云朵儿
注册申诉:xianchangbao@126.com云朵儿云朵儿
查看: 2038|回复: 3

煎饼--修订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2-3 16:23: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煎  饼
韩霞
     "豆腐渣,煎饼汤"这是我小时候的最爱。
     在我依稀记事起,我的大姐,二姐已远嫁他乡,大哥考学在外,父亲在周村(轻机)工作,三姐、小哥、我和母亲在家生活。
     从那时起,我对煎饼情于独钟。
    村里有两盘碾,一盘在村中央,另一盘在我家门口。每天,天不亮,人们就起来占碾(排队),谁家来推,就自个带两根长木棍插在碾砣眼里,一左一右成直线,相互用力向前推,硕大的辘珠(石轱辘)从白到黑昼夜劳作。   
    说起这碾,现在的城里人和农村的小孩子可能没有概念。
    碾:在地面上垒个大约一米高左右的石盘,石盘的中央,固定一根粗壮的碾管心,其上放置辘珠,靠近管心的一端略高,用特制的碾砣扣在管心上,并套住辘珠,使其转动。大概的结构就是这样的。
    三姐、小哥年长于我,推碾自然是他们的活。在推之前,母亲首先用菠箕将粮食(玉米、高梁等)先拨一拨,里面有些粮食粑孑(未成形的粒子)。推上个把小时,他俩歇会。母亲把碾好的棒槌糁(压碎的玉米渣)扫到一块,轻轻的掂拨,没碾均匀的棒槌糁就粗细分明了,粗的倒在一边,细的装袋。粗的继续。小哥不服气,讓着让我我推,我不干,碾道里少不了拳打脚踢。输的总是他,因为我会哭鼻子。此时,小雨凄沥而下,为了挽回男子汉的尊严,高呼:"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碾道飞转。
这些活多数都是在星期天完成。
到了晚上,我们将要入睡时,母亲端来一个大瓦盆,盛上半盆棒面,用滚开的沸水浇在上面,搅匀,成半熟状态,这叫"打对头",等盆子里的"对头"彻底凉透,倒入另一半,放满凉水,同样搅匀,盖上盖子,浸泡一夜。
天不亮,三姐和小哥就被叫醒推磨。母亲先把磨洗刷干净,再把瓦盆搬到磨子上,三姐会先起来推。小哥从小就莽撞,三姐都推了一小半盆了,才被母亲揪着耳朵勉强起来,无奈的套在磨道里,属瞎驴拉磨。
母亲做好早饭,他俩上学,剩下没磨完的母亲推。偶尔会推些黄豆给我们做豆腐渣来补充营养。推磨时,豆子和水共进磨眼,白白的像乳汁般的豆沫,一层层从石缝里汨汨流出,形成流岩。这时,我会跟在母亲的后面说:"娘,你光推就行,我来倒豆子"。我小心的跟着母亲转,生怕一粒豆子掉外面。注意力特集中,一会晕头转向。母亲哈哈大笑:"晕了吧”,定神后,不再舀了,而是拿起木棍跟母亲一起推。个子小,木棍只能两手托着向前推。一不留神,会滑到磨出的豆汁上,不免臭骂一顿,淘汰出局。
大约八点左右,母亲就推完了,开始推空磨。什么是推空磨?就是只放水而不放粮食,起涮磨作用。因为磨盘相接的部分成齿轮状,推出的沫才会细,摊出的煎饼不会粗,吃起来不拉嗓孑。推起来不重,最后稀的不能再稀的就用来喂猪,母亲说不能糟蹋粮食,直到推出清水为止。
在我推磨的空当,母亲已经在饭屋(农村做饭用的小屋)把鏊子摆好,瓦盆放在鏊子的左边,拿好必备的烧柴火。烧柴火的种类很多,如棒槌秸,豆子棵,棒槌茬,-豆茬等。(茬:农作物的根,刨出,净土)柴火对于老百姓来说,是过冬的宝贵财富,也是摊煎饼用的最好引火。
母亲先用柴火把鏊子温热,在油搭子(多层布块缝制而成)上滴上几滴豆油,均匀的在鏊子上擦一遍,据说这样煎饼好起发。只见母亲熟练地用左手勺起沫湖倒在鏊子中间,右手用擀饼箸子由里到外按逆时针方向将沫糊摊开,快速转一圈,这个煎饼就成形了。一会功夫,鏊子上的煎饼热腾腾,由白变黄,一股棒子味的清香扑面而来。边发黄时,母亲两手轻轻接开,翻手放在蒲垫上。
一次,趁母亲起身上厕所的功夫,我钻鏊子前学着母亲的动作操作起来,拿起箸子一摊,糟糕!用力过猛,沫糊洒了一地。怕挨骂,赶紧用柴火盖上。再舀上半勺,继续摊,一圈下来,坑坑洼洼,生熟不匀。又赶紧拿起筢子对准那些厚的地方抹平,一张煎饼基本完工。也不知道生熟,怕母亲回来,挨骂,匆匆取下。
母亲回来,看到煎饼,却微笑着说,就是熟成不够。我喜出望外。就在母亲一手拿柴火添炉的时候,发现了地上的沫糊,又是一顿臭骂,在所难免!不过,我做的煎饼在她的煎饼之上塌糊了一下,煎饼就基本熟了。”你做的煎饼没人吃,自己吃了就会了",信以为真,拿着煎饼跑到大北屋,挖上一勺子大油(猪油),加几块脂罗索(油渣),卷上一根小葱,吃起来津津有味。
偶尔在母亲停歇的空荡里,我会去摊上一个俩的。
最让母亲唠叨的是我的三姐,像三姐那时的同龄人摊煎饼,做针线活,理所当然的事,可三姐就不会,母亲总说:“这么大了,连个煎饼不会摊,咋找婆家”,三姐淡然一笑,说不准还不吃煎饼来。三姐的话得到了证实。考上了技校,端上了铁饭碗。
小哥在家老欺负我,一次,母亲做的菜极少,我俩就分着吃,在我不注意时,偷吃了一口,被我发现,二话没说,我端起菜锅跑到我家的围墙上,在那里吃光。
提起这事,他还记得。
小哥初三,我初一。在学校里酷爱体育的我,饭量大增。
每天,母亲早起,把磨好的豆汁滚开,放上煎饼,热气腾腾的煎饼汤,就着萝卜干,暖暖的,踏着晨光微明的月色,步行到八里外的大刑村上学。
父亲年事已高,小哥顶替,屡次中考却名落孙山的我,踏上外出打工的旅途。娘摊的煎饼少之甚少。
三十年光阴岁月,随着改革开放,蔬菜农药超标,城市人开始向往田硬,荒野里的野菜(小时候的猪草),煎饼也成了必不可少的营养主食。看到机械制成的煎饼,虽光滑整洁,但没有娘摊的煎饼纯正,香酥,略带烟熏的味道。
吃上煎饼,想到娘,跟着思绪追忆那童年的美好时光!
发表于 2017-12-3 19:26:37 | 显示全部楼层
写的很有生活气息,这些记忆沉淀在心底的,看了后,又在眼前浮现出这些亲切的回忆。问好,期待你写出更多的佳作力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2-4 05:42:58 | 显示全部楼层
煎饼是粗粮细作的典范,营养高,口感好,给人留下了众多的记忆。我曾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写了《漫画煎饼》发表在《淄博晚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2-4 14:42:09 | 显示全部楼层
很细腻,很温馨。
记忆的味道勾着味蕾,日子的烟火韵散开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文学云(文学现场西湖版):华语网络文学创作云

文学新生态【西湖IP大会论坛现场】网生迭代 为I而生

网络作家版权保护中心

侵权违法投诉电话:13 175 114 117

|云朵儿|Literature Cloud Forum |《云朵儿》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