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木一 于 2018-1-14 14:26 编辑
被窗外喜庆的锣鼓鞭炮声吵醒后,我就睡不着了,这时候也许已经有5点钟,躺着天马行空的神游八方。想昨晚刘培国老师的讲课,想群里各位老师兴起晒书,又想到自己的一些事情。
忽然想起来一本书,便要起床翻箱倒箧。又想到自己这一年来辛苦维系的身体健康,想要“长治久安”,必要克制自律,所以,竭力忍耐下来。
想到昨晚的放纵不羁。骨子里恶作剧的因子总时时冒出来,胡作非为一番,晒书,晒自己的专业书,其实,我日常囿于眼界见识,买书不少,看的寥寥,因为心思活跃,总被其他事情牵引了目光和注意力去。而且,对什么事都好奇,什么都想知道,所以,总不能专心致志的做一件事情。写文章是,做专业也是。
这些年来,学习读书,大部分与谋生有关。虽然不喜欢自己的专业,却也在工作后十年寒窗,也算是触摸到了这个职业的前沿。可如今,年纪渐长,又把那股子豪气干云给抛到九霄云外了。而且,在机关里上班的人,少有像我这么另类的,是呀,学习学的再好,工作干不好也是白搭的。我看到很多年轻人,不学专业,专搞人事,便又想到了自己的青春岁月,我走过的路,在别人看来,也许不是一条讨巧的路,都是自讨苦吃的,但是,我也相信,很多人虚掷光阴,在将来的某一天一定会后悔的,于是写下那篇很不成熟的文《青春当勉励》。几天之后,转念一想,其实我也是杞人忧天、井底之蛙,各人志向不同,世间百相,为什么别人就一定要学习读书,一定要走我那条“自讨苦吃”的道路呢?
我其实是很俗气很实际的人,自十八岁投稿屡投不中,就不认为文学能养家糊口,所以纵然喜欢,却也只是拿它当个消遣的玩意,并不打算立言著述,古来穷酸文儒何其多!其实最主要原因还是,我不认为,自己具备文章传世,以文养家立业的天赋和素质。
如今,心情放松下来的我,把文字当做抒发胸臆的工具,读书用来解惑求知,其实,我一直如此。每一个人喜欢读的书,都应反应了他真实的心理喜好和关注倾向。
在这个圈子里,觉的自己就是一个既战战兢兢又无知无畏的小学生,看的越多,听得越多,越觉得自己浅薄,要学习的东西越多,不看不听、耳目闭塞时,还胆大妄为,不知所谓的喜欢“指点江山”。到现在,返过头来,看自己过去写的一些东西,发的一些言论,观点或许正确,情感也很真实,但是言语粗鄙不堪,技巧也很拙劣,我对我写过的文,是不忍猝读的。
包括对于发表过的一些,我也是这样认为的。我平时,很难下笔,因为觉得写的东西总是拙劣不堪,所以,有时候,连续几个月也不来现场发文,实际上,是我眼高手低。
昨晚听淄博散文家刘培国老师的语音讲座,觉得受益匪浅,他讲了几个事情,一个是散文与生活环境的关系,第二个是为文者要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第三个就是写文宜曲不宜直,他自己不喜欢张扬的文字,以为写文要静水流深的。第四是散文的取材问题,关于散文是否可以虚构的问题。他说自己年轻时有这个疑惑,曾经向著名作家贾平凹求教,贾平凹认为散文是不可以虚构的,他自己对散文真实性的看法是:主干不可虚构,细枝末节是可以的。第五个是散文的“形散神不散”,他说散文要有“文眼”,但是有的文也没有确切的“文眼”。因为文章对于读者来说,见仁见智。“诗无达诂”“一千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我从刘老师的讲座中得到最大的启示:散文的实质就是真情实感。
我回想自己看的文章,还没见到过哪个大家的散文不是来自现实中的真实题材的。也许,这里会有人跳出来反驳,你读书少,比如某某名家的文就是杜撰的,但是,古人的文,从《史记》《左传》到唐宋八大家的文,真实性都没人质疑过、求证过。所以,真实性的问题,名家留下的散文已经足够例证,故事情节都虚构的那是小说,绝不是散文。
另外,散文的语言风格问题,也是我一直都困惑的,写了很长时间的文,我好像一直都没能找出自己的表达风格,也许是当局者迷,但是,毫无疑问,我对自己的文字从不满意,一直在寻求更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关于这个,其实是我这个文学上的“小学生”需要困惑的,我想,群里的诸位大多都是有上百万炼字的知名写手作家学者,这个不是该考虑的问题。
1月14日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