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涛声依旧也 于 2018-3-14 14:46 编辑
卓尔不群 . 传奇人生{1}
-周村 李孔涛
上篇.奇人奇才
每一个奇人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些鲜为人知的秘密,每一个秘密的背后都有些偶然却又必然的故事在支撑着。
一.生活简朴之谜
杜曰新,字远达,号墨仙,笔名淄金。一九三八年三月出生在山东周村。自一九五九年参加工作到退休,在教育战线工作了四十余年。王村、彭阳等乡镇及周村城区都留下他执教的足迹,可谓桃李满园。他自幼酷爱书画,工作之余,挥笔拔墨,执着追求,锐意创新,持之以恒,积五十年之造诣,修身积艺入佳境。现为省、市书画学会会员。凭借“诗书画印”的深厚造诣,他的名字己被载入《中国卷》《世界名人录》(1991年)《中华名流似家》(2001年)《世界华人专家名典》《中国世纪英才荟萃》。
自上世纪末,至跨入新纪元,杜曰新获得了许多荣誉:
1999年9月,庆澳门回归,淄博电视台采访拍片,报道其个人书画等业绩;
2000年6月,其诗文获2000年《世界华人艺术展》主要奖项;
2001年7月,庚建党80周年个人书面展荣获当地党委和政府特别奖;
2003年4月,入选《三个代表的理论与实践》(人生事迹卷);
2003年6月28日,被授予《当代中华诗神》称号;
2004年10月27日,获《全国理论创新优秀成果》一等奖;
2005年11月14日,《鲁中晨报》用《颠倒淋漓写春秋》为标题,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整版报道。
2006年5月20日,获首届《中国文艺杰出成就奖》书画艺术金奖。
樱桃好吃树难栽,执着创新五十年。看到他的书画,我仿佛嗅到墨汁的味道。让我回忆起2006年12月中旬,我到杜老师家时的情景:按他留给我的地址,几经周折,也没有找到,无奈只好给他打电话。他把我领到航东小区一栋普通的楼房,打开房门,一丝丝臭味冲入鼻子,让人感觉不爽。两个房间没有门厅,面积大约五六十平米左右,一个明间,一个暗间,他先让我到明间去坐。两个破旧的单人沙发,一张大双人床占了半个房问,29寸的彩电在房间北墙,沙发塞在电视和床之间的东墙空隙。
我的到来,让杜老师既高兴又显得有些手足无措,慌忙给我冲茶,但暖瓶是空的。“我去烧壶水,你等会儿”。
“杜老师,您不用忙,我不渴。”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怎能不喝水呢?”
趁他起身烧水之机,我巡视了他的暗间,进门一张大床,上面堆满了书籍、宣纸、字画,看来这就是他的工作间。一进门的臭味也找到了根源,原来是陈年墨计在作梗。南墙边支着一个圆鼓型的小炉子,没有生火,怪不得有点冷。墙西有一张办公桌子,从堆满灰尘的厚度来看,已经很长时间没有使用了,桌上的电脑还给他装点颜面。
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不好,太简陋,太寒酸,这和我想的书法名人的距离太大了,根本对不上号。
后来接触时间长了,才知道杜老师为人低调,生活俭朴的原因,这与与他的生活的那个年代有关。六十年代他父亲被饿死的情景让他挥之不去,改革开放以前,物资匮乏又给他深深地打下了烙印。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是那个年代的主基调。他不修边幅,穿着朴素,吃喝不讲究,房间除了必需品,几乎看不到奢侈品。按他每月几千元的工资不该这样?我猜想大概像小脚女人裹脚时间久了,就是拆掉了裹布也不会大步走路了。此情此景,让我想起他写的《画像》:“十冬腊月,大地冰封。月隐星稀,寒衣静静。寝室清冷,盆水上冻。铁床上躺着的我,头朝南脚朝北。半夜醒来,心中冷冰冰。辗转反侧,卷卷缩缩。当即起床练武功,神经兴奋了狂。为赵师傅画像灵感生,呐喊一声提画笔。画像在胸信念增,一笔,两笔,五笔,赵师傅肖像传神情。夜仍静,天未明,写诗记之太阳红。开门挺胸迈阔步,征程灿烂红彤彤。”
杜老师一生俭朴,但对孩予们的正常要求却相当慷慨,例如儿子文兵购买100平米楼房的资金,一半是杜老师出的。对此,我采访过其儿子,虽已过去多年了,他仍激动不己:“如不是父亲大力支持,仅靠我几百元的工资,买房子是根本不可能的……”
在杜老师身上,人性的懒散和不良嗜欲,都跑的无影无踪。退休后他的精力几乎完全用在诗、书、画、印上了,他常说:“学习比吃饭重要,学习比睡觉重要,学习比一切重要。”
为了心爱的诗书画印艺术,他对时间非常珍借。他时刻提醒自己亦是70岁的人了,流光易逝,不可有半点怠慢和松弛。金无赤金,人无完人,有得必有失,一个人的精力有限,有所为有所不为,家简单,人朴实没有错。此时,我脑海中涌现了这样情景:他神情专注,倦怠全无,以自己的个性和睿智的搏击,不断创新奋进,或倾诉真情,或心语婉转、或微观凝固……寻找属于自己生命的审美领域,将书法的领域扩展的更宽。
他在《攀登》诗中写到:“喜书画,夜晚明灯下,坐挥毫,心胸尽诗画,光脊粱,赤着两只脚,登攀乐,求索大步跨。”他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代价和艰辛,他经常像苦行憎似的把自己封闭在斗室苦练。
有人曾说:笔墨的世界是最寂寞而枯燥的,每天都在无休止的重复着同一种节奏。落笔回锋,起承转合之间是那样的微妙,有时细致的使人无以察觉其中的变化。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辛苦磨砺,年轮也刻在他的脸上,他有时候生活的比穷人还简单。贫穷常常是他产生智慧的土壤,它能助人洞悉生活之单纯。
从仓颛造字始,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文字是许多人心目中最神圣的东西,把这种神奇的符号写得尽善尽美。就成了一代又一代文人墨客毕生从事的事业。
我仿佛看见他蜷缩在陋室里,一只瘦骨嶙峋的手,擎着纤细的毛笔,一点一划的书写,这样的磨练是长年累月的.纤细的毛笔不知磨坏了多少,一只不起眼的石砚磨尽了无数个黎明和黄昏,也磨白了黑发,磨去了青年的激情.最终在一叠宣纸上是漫长的心路历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