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亮而又温暖的文字 文/雨街 这个夜晚,我把自己交与温暖的文字。初夏时节,窗外没有蝉噪。也没有虫鸣,这样静谧的夜晚,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悄然穿行。而我,随着夜风徜徉于旧时光,总能捡拾起一枚枚旧情,无论欢欣,无论感伤。假如一个不经意的触碰,就会荡起无数涟漪。这是潜藏心底的一朵朵思恋,又是一枚枚起伏胸间的忧伤……当这一切随着岁月的风穿过昔日的田野,我与作家踟蹰在金色麦垛边,抬头仰望,低首感怀。 这轻拂脸颊的不是时下的夜风,而是一股清新质朴的文风,萦绕在眼前身后,散发着淡淡的墨香。那些镶嵌在字里与行间,是一种细腻、深沉而又厚重的情感,我被深深的感染与折服。沉浸在一种对生命历程的情感回望中,久久的不能自拨。这是镌刻心底的一幕,是贫瘠童年遭受的苦难,是一辈子游走却卸不掉的心灵创伤,有着刻骨的辛酸与心痛:记得种子入土前的最后一道工序是用药拌。当家家户户拌药的时候,那个不大的村子里,空气中氤氲的都是药水的气味。我不知道那药的作用,问奶奶,奶奶使着一贯开玩笑的语气说:“怕你偷吃种子。”我十分当真地问:“种子可以吃吗?”奶奶边捡着麦子里的沙粒边头也不抬地说:“当然能吃啊,生活困难的时候,有人碾碎了蒸窝头吃。咱们有时吃的棉籽油也是棉花种子榨出来的。”(见《故乡的那片棉花白》)这就是苦难岁月农家生活的写照。这些细节的真切描摹。不经意间将生活拉回旧时代的轨迹,这不仅仅是一个背景的铺排,也是点燃童年的一个信号。这是作者童年生活的乡村,是袅袅炊烟的温暖,是噼啪作响的情感爆裂,是简陋而不乏真情的年代。虽然这里没有苦难生活的具体描写,而是笔锋一转写其农活的艰辛,这并非喧宾夺主,而是用辛苦的劳作衬托那个并未远去的年代的贫困与饥饿,这也可以说是另外一根点燃旧时光的引线,是勾起无数人回忆的切点,尤其是生活在相同年代里的那一辈人,更能引起情感的共鸣。 杨爱武的散文作品很多,对于作品的架构,作者是平心静气的。类似于不急不缓的温水煮青蛙,情感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在贫瘠的年代,在苦难的童年,饲养员这个职业在农村是极其稀松平常的,或者说极不显眼的一个人物,在远离村庄的一个地方,常年与牲畜打交道,也许是远离人们的视线,也许人们对这样的小人物并不放在心上,但作者的内心是敏锐的,善于捕捉生活的细节,围绕一个普通的生活场景展开。突出饲养员这一特殊年代的特殊人物,作者写到“当时人们的口粮比较紧缺,而牛棚里喂养牲口的一些粮食和麻糁都是可以食用的”(见《民叔与马》),这样的记忆我也是有的,我记得小时候唯一能引起我去牲口棚的欲望就是去饲料槽里寻找牲口无法吃到的饲料——炒的半熟的黑豆,那豆米的有滚落进了料槽的木制接缝中,有的在饲料槽的边角处。如果幸运,正好赶上饲养员正给牲口砸豆饼,能得到一小块,那简直就是美味了。很多散文作者会延着这条主线引伸出去,有的写饲养员经常偷吃饲料,身体壮壮的,或者有的把饲料偷回家去,但作者的立意显然更技高一筹,以此为开头,在勾起读者阅读欲望的同时,像一位高超的骑手,竟然打马西去,写起了民叔与马的传奇故事“当马拉着满载了化肥的车往回赶的时候,民叔因为体力透支,加上连续几天被蚊蝇叮的吃不好、睡不好,车走到半路,民叔竟一时失去了知觉,一头栽了下去,不偏不斜地横躺在了马车的前轮前,摔下车的民叔一下清醒过来,当时情况十分危险,来不及躲闪的民叔绝望地闭上了眼睛……马蹄声竟在这时戛然而止,马车就此停了下来。”假如说这是神奇,那么下一段描写可谓传奇了“不久,民叔娶了媳妇。媳妇十月怀胎,竟在生儿子时难产而死。儿子侥幸活了下来。爷两个相依为命。两年后,民叔再娶。新媳妇视无辜的儿子为眼中钉。一个集日,民叔套上马车准备去赶集。走到半路上,任凭民叔怎么吆喝,马竟死活不再前行。民叔无奈地说:“你既然不想去,咱就回去吧。”掉转车头,那马竟像撒了欢一样狂奔起来,直奔民叔的住所。民叔下车进家后,禁不住惊呆了:那新媳妇正丧心病狂地拿起剪刀要剪儿子的命根子!民叔三步并作两步冲上前夺过剪刀,抱起孩子来到马前,爷两个双双跪了下去。” 是什么造就了民叔与马这么浑厚的情感,虽然作者在文种没有提起,但这是一种无声表达、是一种曲径通幽的阐示,由此更加彰显此文无穷的文学魅力。 细细的品味,淡淡的墨香中还散发着悠远而浓郁的乡土气息。不难发现,无论作者走多远,不管是山高水远,还是道路且长,她都怀揣一腔浓浓的乡土情怀。作者以故土、亲情与往事的意中挖掘,这些作品大多情感真挚、短小精悍,以炼字炼句见长,构思严谨、承转自然,行走稳健、笔力通透而且语句颇具张力,读来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比如《毽子,毽子》作品先是写一次外出游玩,恰巧看到六七位围在一起踢毽子,作者在对方的邀请下也参与其中,并以自己娴熟的技巧的赢得了他们的赞叹。开头看似平淡,但这不长的一段叙述,也可以说是一个精彩的亮相,使人物栩栩如生的站立在读者面前,接着作者又写毽子的不同踢法。作者之所以对踢踢毽子这么情有独钟,是和作者少年时的生活分不开的。其中,我觉得最为有趣的是这样一句话“为了扎一个相似的毽子,我早上早早地候在鸡窝门口,抓住那一只只鸡精心挑选鸡毛……”这是作者孩童时形象,是中国乡村上无数个孩童的形象,由一只小小毽子描述童年的生活,我仿佛看到平凡又朴素乡村,随着一只只毽子向天空飞去,我看到了悠悠的白云和高远的蓝天。 类似的作品还有许多许多,如《渐行渐远的故乡》,作品通过给给父亲上坟一件事,用自己的情思与九泉之下的父亲有了灵魂的沟通。作者的感情不能自已,她不仅写到了已经去世姥姥、姥爷,后来又写到了不幸病逝的舅妈,他们曾经在这个世界上给了作者那么多的爱,如今,跪在坟前的作者并没感觉到这些亲人远离,反而旧时的记忆,如鲜花一样在故园中绽放。我不能不说,此时作者不是在用独特的视角来感知这个世界,而是用已经根植故土的血脉,使心灵有了重新的生长,所以,作者才会在文章的结尾处写下这样的话:“当我们离开那里的时候,我突然感觉家乡已成了我生命中一道渐行渐远的风景,它实在地存在于我的生命中,我却已经无所依赖了。” 窗外,雨后的夜空静美、深邃。就如同作者笔下的文字,像星星闪烁,像皓月当空。这是作者给予读者的明亮,我也相信,当太阳升起之后,这些文字更有属于阳光的光明与温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