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台 张连勋
俺庄叫大龙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物资贫乏,生活拮据。但是,每到寒冷的冬天,庄稼地里封了冻,俺庄的戏班子就开始热热闹闹的排练起了春节期间演出的剧目。
参加戏班子的人,都是俺庄的戏曲爱好者,是些老戏迷老票友,能拉琴的拉琴,能唱的表演。我这初出茅庐的小子算是新人,既不会拉琴又不会唱,就是跟着玩图个热闹,何况,在队里也能补助一些工分,真正的两全齐美。负责戏班子的吕大哥是个老戏迷,二胡、坠琴、锣鼓,上台来就能演京剧《智取威虎山》里的杨子荣、吕剧《李二嫂改嫁》里的张小六。下台来他教我学敲锣打鼓。别看那敲锣打鼓的差事,在那年月根本没有什么锣鼓谱,全凭“老艺人”口口传授,至今,我还记得“急急风、慢长垂”等常用锣鼓谱。
另外,我还负责着戏班子的杂务,按现在的说法就是剧务。演出前的幕布悬挂,布景摆放,灯光调试,道具准备。演出后的幕布拆卸,布景和道具回收等等,这些事都是我来干。因为我最年轻,加之对戏曲爱好就心甘情愿,乐此不疲。记得,那年的正月十五,戏班子被东马庄邀请,晚上演出《智取威虎山》吃过午饭后,东马庄就派来了马车拉道具,我帮着将服装、布景和演出用具装上车。马车载着我和道具来到东马庄,提前将戏台布置一翻,为晚上的演出做好准备。
东马庄的戏台前,偌大的场地,一大早就有人扛着板凳来占座位。开演前,点亮了几盏气灯,顿时照得戏台雪亮雪亮的,站在舞台上往场下看去,只见坐着的、站着的,黑压压的一片人海。三遍锣鼓敲响过后,大幕徐徐拉开。杨子荣手拿马鞭,身着风雪披衣,在阵阵战马的嘶鸣声中上场了。“咚咚仓!”杨子荣一个定型亮相,充分显示了深入虎穴智取威虎山的决心和信心。就在这时,天空中阴云密布,纷纷扬扬下起了大雪,一时间露天看戏的人们头上、衣服上不一会儿功夫,变成了一片白色,顿时就像换上了白色披风衣,与台上的杨子荣有了相似的装扮。只到演出结束,却没有一个人离开。全体演员集体上台两次谢幕,迎来久久的掌声。
演出结束后,东马庄准备了演出饭,吃的是通面馍馍就着白菜猪肉炖粉条。那个生活困苦的年代,吃到这样的饭菜,比现在五星级酒店的饭菜还香。至今想起来令人回味。
记得,我就是当过一回演员,还是我软缠硬磨找吕大哥求来的。有一个晚上演出前,吕大哥突然跟我说,今晚你上台演高波。我在众人的帮助下化妆扮戏,油彩涂脸、画眉毛,穿上黄色的军装,戴上镶有红五星的翻皮帽子,胸前系上子弹袋,挎上木制的枪,准备妥当。等啊等,好不容易轮到高波出场了。我三步并做两步跑到台上向参谋长敬礼,“报告203,敌人跑了!”然后转身下台来。虽只有一句话的台词,一分钟的上舞台时间,摸摸自己的头上,在这寒冷的夜里,竟紧张的冒出了汗珠。
俺庄的戏班子在三里五庄是演得最好的。不但演传统的京剧、吕剧,吕大哥还自编一些小戏。记得那年春节后,俺庄的戏班子代表公社参加县里的会演,演出地点就是现在的东镇剧场,剧目是《养猪积肥》。反映了一个老农把上等的好肥施到自留地里,转变到一心为公,把好肥料贡献给社队的故事。此剧在县城展演和获奖汇报演出两场,获得会演二等奖,县里的领导跟我们合了影,队里给俺戏班子的所有人,每人奖励贰拾个工分。
几十年的岁月,每次回到老家看到扎旧戏台的地方,都会想起当年我在俺庄戏班子的情景。如今,当年的戏班子已经成为一段难忘的记忆。改革开放四十年后的新农村,正以新文化,新风俗,新气象,新面貌装扮着农民的小康日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