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见贤思齐 于 2018-6-20 11:15 编辑
导语
夏伦稳老师推荐阅读,推荐理由如下:
为了生计,我周末穿梭于辅导班,辅导孩子们作文和英语。感觉在这个世界上孩子最可爱,单纯,天真,充满活力和理想。迫于生活压力,我又常常游走于医院病房,护理老人。发现这个世界上老人最可怜,衰老,无助,充满怨尤和无奈,临近死亡,活一天少一天...
无意中在姜健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看到分享的一篇读书笔记,解决了我心头一直想写,但是无法表达的建言,非常喜欢,分享之,希望对您也有帮助和启示。
读《袁氏世范》三得
作者 姜健
益友袁立君先生,为山东儒家儒学方面的"齐鲁文化之星"。他曾多次推荐、建议我读一下他老祖宗、宋人袁采的《袁氏世范》。说实在话,我对有些坐而论道、空泛说教、大而无当的家训书向来是有抵触情绪的,又加上业务繁忙,所以袁老师多次说,我多次应允,但光答应却并不动弹。最近,晚间有些闲瑕时间,便从网上买了本《袁氏世范》,读将起来。心说:袁老师既然说了,我就读读吧。
没想到一读不要紧,竟放不下来了。几十页读过来,颇见精彩,也屡有所得:
1、《袁氏世范》中,很人性化、很具体入微也很深刻地分析了"父母为何疼爱小儿子"的原因。袁采的分析,大体意思是,兄弟之间的年龄是有差异的,因而造成了父母对大儿小儿情感上的差异。比如当大儿子七八岁的时候,小儿子才一两岁。七岁八岁狗也嫌,大儿子此时正调皮捣蛋,弄得父母头疼不已,而小儿子此时在三岁以下却天真无邪憨态可掬,常常给父母带来欢乐。因而大多数父母在有意无意的比较中,产生了大儿子讨厌小儿子可爱的情感印象。这种印象持续下去,父母自然而然就有了不喜欢大儿喜欢小儿的感觉。一一唉,你别说。袁采的分析很有道理,真可谓一语中的,要言不烦。而且袁采点明此现象原因的目的,是想告诫大儿子二儿子们,老的疼小儿子,自然而然,理所应当,是有客观依据的。不要觉得老的不公正有偏向,更不要和弟弟妹妹们攀伴。
2、《袁氏世范》中,分析了老人的四大特点,非常准确到位。哪四大特点呢?大体意思是:一,老人都是老小孩,无理性,想起啥来干啥;二,老人都是"老财迷",喜欢小钱,爱贪小便宜;三,老人都"馋"嘴,喜欢吃小食品、小水果;四,老人喜欢小孩子。袁采的分析,指明了儿女孝敬父母的四个方向。我觉得应该:一,理解老人老小孩的特点,把父母当成自己孩子来养,怎么哄孩子的就怎么哄父母;二,针对老人图小利的特点,多给父母、岳父母小钱。今天给他二十元零花,明天给他三十元红包,让老的有获得感。不要一下给很多,多次给,经常给,老的就高兴。三,因为老人"馋",所以我们做儿女的要照顾老的这个特点。有好吃的,想到父母、岳父母。今天送个瓜,明天送三枣,后天端碗豆腐脑,一次不要送太多,多次送,变着花样送,送他喜欢吃的,送他没吃过的,让老的一饱口福。四,因为老人爱孩子,隔辈亲,所以要经常带自己年龄较小的孩子回老店,和父母或岳父母团聚,营造热闹欢笑的家庭气氛,逗老的开心。
3、《袁氏世范》中,还提醒做父母的,注意对儿女一碗水端平,不要有明显的好恶。并且似以孔子为例,讲明了这个道理。孔子最喜欢的学生是颜回,但他很早就去世,并未能将孔子之学发扬光大;孔子不太喜欢曾子,参也鲁,但正是曾子传子思,子思、子思门人传孟子,才延续了儒学的正宗。
总之,恰如袁老师所言,《袁氏世范》是一本充满人生经验与智慧、很实际很实在、分析透辟精微的好书。我还得好好看看,细细揣摩。
听益友话,读实在书,明世间理,养君子德。一一确乎应为我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