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文学云作家报云朵儿
注册申诉:xianchangbao@126.com云朵儿云朵儿
查看: 3232|回复: 10

这村又都吃起了“大锅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7-31 03:27: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淄水金山黄丰年 于 2018-7-31 03:29 编辑

张店:黄丰年
                 这村又都吃起了“大锅饭”
——访博山区池上镇中郝峪村
博山区池上镇中郝峪村,最近这几年名声鹊起,在博沂公路上有很醒目的标示牌,去哪儿旅游的人更是络绎不绝。《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山东电视台等多家媒体还专门介绍中郝峪村走集体发展,全民创业致富的道路,尤其是村民又都吃起了“大锅饭,”,回到了集体化时代。

我对这些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为这个名不见经传,不起眼的小山村令我心动,使我产生了再次造访的念头。

其实中郝峪,我并不陌生,在四十年前就去过。那时外人统称郝峪,鲁山里面这条十多里的长嵧依次坐落着三个小村,分为下中上。三个村人口最多时也就是千数口。那时是茅屋低矮,参差不齐的坐落在山沟之中,崖坎之上。村民收入主要靠山果,中药,及山皮地上种植的小麦玉米谷子之类,生活很是清苦。房前屋后的清涧溪流不是村民的炫耀,而是后顾之忧。每年夏天从鲁山奔腾而下的洪水令他们心有余悸。因为在距今六十多年前上郝峪有一家九口人在一年夏天黑夜被洪水冲湮,只剩下一个灶台的惨景,至今还令这山嵧的人痛心不已。进山是一条狭窄的土路,就是改革开放后路拓宽了也就是跑个拖拉机,摩托车之类。村民收入的山果、蔬菜、药材、条木等都是靠自行车、拖拉机从这条崎岖狭窄的山路运出至池上,或者再远一点到源泉、博山。那时人们都知道郝峪嵧,郝峪村,并不分辨是上,是下还是中。

在2014年我受学生陈田幅之邀与当年班内的赵增清、赵庚、张道纲、韩静波、宋元亮、尹奉忠等十几名同学到郝峪游览做客。这一次令我想不到的是郝峪嵧成了都市市民争先去哪儿购房建房安居的地方,尤其是下与中郝峪村。那时路两边的饭店有个几十家,酒幡晃动惹人眼目。东北、东营、济南、张店等外地来这里购房建房,三个村有个上百家,成了外埠城里人趋之若鹜的世外桃源。我们十几人在田福的“红叶饭庄”畅谈畅饮,很是惬意。对比前三十多年郝峪变了,变得更富更美了。郝峪又没变,没变的是郝峪人的艰苦奋斗精神,善良朴实的品格,诚挚淳朴好客的民风,这些给了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带着学生的纯真情感和对郝峪村的美好风景,激情写下了散文《印象郝峪》,发表在“中国文学现场”后有《灵泉》杂志转载并收录在我最近的《瑞雪映春》小册子中,以作为对同学的感谢与对郝峪的留恋。

时隔四年,由于学生陈田幅与赵增清多次邀请,又加之几个挚情好友从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看到中郝峪又“复辟”了走集体之路的时代,吃起了“大锅饭”。村民收入人均三万余元,每家存款十万余元,家家户户都开了“农家乐”,是远近闻名的富裕村。《人民日报》等权威媒体更是作为典型报道,我与这几位挚友按照早预约的时间,带着对中郝峪的向往与好奇,在7月8日开启了郝峪之行。

这天虽是很热,但到了池上感到凉快多了,空气湿润而新鲜。在我的带领下,我们驱车进了中郝峪嵧。昔日的沙面公路变成了柏油路,九曲十拐,车在绿廊中穿行,那鲁山的怀抱简直是一片绿的海洋。路上的大巴车,小汽车争先恐后地向那里涌去。还有别致的小峰至中郝峪上车两块钱的“公交车”。我们怀着好奇而高兴的心情,来到了下郝峪。田福与增清已在下郝峪的标志泰山石下恭候我们。下车,他们两个紧紧地握着我的手,久久不肯松开,盛情敬意全写在那张朴实而善良的脸上。田福邀请我们到他家小叙。进院一看整洁如新,瓜果飘香,虽是平房室内装饰摆设与城里楼房无异。我们高兴的饮茶叙谈。十几分钟过后,我说我们来的目的是参观中郝峪的大食堂。在田福与增清还有增清孙辈两个小朋友的簇拥下,我们步行到了一里外的中郝峪。一进村那是一个热闹,路两边卖水果山珍的争相邀购;那些举着小旗的旅游团队更是络绎不绝,且大都是夏令营形式的。团员们穿的都是迷彩服或者团队服。那些早到的团队在老师的指导下游泳,攀岩(树),或者制作体验或者载歌载舞,好不热闹。我们看到了一座在建的钢构楼房,田福介绍说:“这是中郝峪村在建的接待中心。”再往前是一座三层豪华的灰白色现代建筑耸立在我们的眼前。“这就是村里的民俗文化展示中心与大食堂。”我们拾级而上,进了“民俗文化展示中心”。中心分为几个展厅,整整齐齐摆放着昔日村民用过的农具、生活器具等。这些不起眼的小物件,给了我们强烈的视觉冲击。很多是我们经历过或者直接用过的农具、生活器具,在这里变成了“宝贝”。简直是旧社会,新社会及改革开放的缩影,将那些“垃圾”“古董”变成了令人羡慕的“国宝,”引起了我们无尽的遐思。服务员穿着富有农家特色的“标志服”,戴着统一编号的“标志牌”微笑的迎接我们。那些城里来的学生及游客在这里引颈翘首聆听讲解,或者拍照或者抚摸。墙壁的四周张贴的几乎是人民公社集体化化时期的宣传画,包括相片、标语、还有那些发黄了的伟人像。正面贴着“马恩列斯毛”的巨幅画像,给人又回到了上世纪改革开放前走社会主义道路,大集体时代。一楼是大食堂,这是我们来此参观的主要目的地。进厅一看,诺大的餐厅摆放着几十张榆木餐桌,厨房的师傅穿着洁白的工作服与服务员一道,在紧张的给“社员们”准备午餐。我们凑近一看,一律是不锈钢的炊具与餐具,清洁而无污染。饭菜品种多样,俨然一高级宾馆的自助餐。这时社员们还未下班,游客想吃饭可到“饮食服务中心”购取就餐牌到这里或者到农家乐尽情享用。要想集体体验就餐需提前预定。食堂四周墙壁都是人民公社化大集体时期的图片及提醒“社员”——村民节约粮食,反对浪费的温馨的标语。我们问及在场的服务员,她们微笑的介绍说“全村男女老少一日三餐都在这里吃饭,且不收一分钱。每天十一点半社员们下班后,各人来此领取盘子自助。琳琅满目的炸鱼炸肉鸡腿鸡蛋,菜蔬面点,荤素搭配,营养均衡,任你选用……”村里包着村民们一切生活费用,在这里他们是工人,每天上班,工资照发……

我们出了大食堂,又来到了拥挤的农家乐。其实这农家乐是村民将他们自己的院子房舍,或者他人空闲的院子房舍都进行改造装修形成的。室外是瓜棚豆架,花草飘香;室内是新潮现代的旅馆设施。有单人间,双人间,三人间;空调、电视、电脑一应俱全。我们到的这家主人说:“村里统一制定制度,包括价格也都是一个标准,每晚60元含早餐。”虽是统一,但是各家各有特色。游客从村里游客服务中心购上一张就餐卡,就可以到任何一家农家乐享用。这里村里将承包到期个人原先的土地及山林统一收回,土地及山林实行折价入股,进行有秩序的流转,村民成了股东。山林、农田、及旅游等一切设施都实行合作化,归集体所有,发展旅游业。仅去年村民工资加分红,平均每人收入三万余元,每户存款十万多。村里制定村规民约,对村民实行考核,将不孝敬老人,打架斗殴,酗酒闹事,乱扔垃圾,遛狗等不文明行为实行考核,进行扣分。比如不孝敬老人实行一票否决,村里应发的“福利”,统统取消,并将其给老人。如果在街道上遛狗,乱扔垃圾等除罚款外,还进行扣分。村里订立的村规民约,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自觉遵守,村风民风有了一个很大的提升,文明程度比起同类村提升了一个很高的档次。

村名没有个人的“私有财产”,都是农民工人,每天,到食堂吃早饭后,八点上班。三餐不单是农民工人,全村男女老少都不例外,这些举措解除了村民的后顾之忧。当我们问及在工地施工的村民,这个制度你们感觉怎样?这位村民憨厚的微笑说“很好,原先村民所谓承包,其实是单干,各人顾各人,可谓父子不顾。现在我们走上了集体化的道路,又找到了当年集体化时期的优势。不过这个大食堂,不是当年的食堂,一点不亚于“国宴”,唯一一点不自由的是想喝点酒不那么随意了,因为家里没有菜肴,村民去食堂吃饭是不允许自带回家的,要想喝酒自己掏腰包……”说完哈哈一笑。

这使我想起了山东电视台记者采访这村赵东强书记时,询问他今后有什么打算,这位朴实的书记满怀信心的说:“我们实行土地流转,走集体道路,成立了合作社,集体的收入大了,抗风险的能力强了,村里按照规划发展,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现在村民大小人口平均收入三万多,每家每户除正常的花销外平均存款十万余元。在几年之后要让村民每人每年平均收入十万元,每家每户存款五十万,因为走集体化的道路势在必行,大有可为……”
听到此,我想到了朋友推荐我看的《塘约道路》一书,书中介绍贵州省的塘约村,成为贵州乃至全国农村集体致富的的典型——塘约道路。目前中郝峪走的道路就是“塘约道路”。这条道路成了当今中国“三农”事业,农民生活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条崭新的道路。中郝峪村也是中国北方广大农村的又一个“塘约村”,一面走集体致富道路的旗帜,这几年全国各地前来参观学习的团体达260多个。

我们一行通过所见所闻深刻认识到:走集体化道路,共同富裕才是当今中国农村的唯一出路,也是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此时我想到了当时中国建国之后,广大农村走合作化道路,实行集体所有制,集体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提高。老百姓编了一首顺口溜:“单干好比独木桥,走一步来摇三摇。人民公社是金桥,风吹雨打不动摇”

如今郝峪人幸福了,尤其是中郝峪的集体所有制,土地资产入股,人人是股东的思路与做法,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

我们一行带着这些好奇,怀着对中郝峪人的创新之举,坚定不移的走合作化集体道路的信念的钦佩之情。在潺潺流水,松竹摇曳,鸟语花香的山涧水边的露天饭庄。田福、增清盛情设宴招待我们。我们畅谈郝峪之行,个个都深深感到:“郝峪的山好,水好,人好,中郝峪的‘集体致富道路’更好……”

2018年7月13日



发表于 2018-7-31 09:16:54 | 显示全部楼层
郝峪特色的社会主义。拜读黄老师格调高雅美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7-31 09:31:49 | 显示全部楼层
宋庆法 发表于 2018-7-31 09:16
郝峪特色的社会主义。拜读黄老师格调高雅美文。

谢谢宋老师的关注留评与问好。此村的共同富裕的道路是目前破解中国“三农”问题的又一重要途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7-31 19:05:15 | 显示全部楼层
读了黄老师的佳作,使我眼前一亮。原来老路可行啊。向他们致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8-1 03:44:23 | 显示全部楼层
疯子 发表于 2018-7-31 19:05
读了黄老师的佳作,使我眼前一亮。原来老路可行啊。向他们致敬。

感谢疯子老师的关注与留评。这个小山村的道路,是当前中国农村走集体致富的缩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1-6 15:27:57 | 显示全部楼层
黄老师好,情文并茂,蕴藉耐品,拜读佳作,浮想联翩......多谢了,有时间请把去该地路径告知,有机会我陪92岁父亲去参观学习,再次谢谢您,遥祝健康快乐每一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1-6 15:59:49 | 显示全部楼层
老路子,新思想,奔小康,放光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1-9 05:15:15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涛声依旧、玉静心明文友的关注、留评、与问候。这村值得一看,去后会给你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1-10 20:41:04 | 显示全部楼层
黄老师的文章满满正能量,关注的都是家国村人的发展变化,敬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1 05:35:48 | 显示全部楼层
目前,吃这“大锅饭”的中郝峪发展之路,正在全国广大的农村推广。谢谢宋老师的关注,留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文学云(文学现场西湖版):华语网络文学创作云

文学新生态【西湖IP大会论坛现场】网生迭代 为I而生

网络作家版权保护中心

侵权违法投诉电话:13 175 114 117

|云朵儿|Literature Cloud Forum |《云朵儿》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